【痰瘀毒虚与痛风机制的关系探讨】 痛风石痰瘀

【www.zhangdahai.com--教学论文】

  摘 要: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诱发关节炎性反应,常伴高尿酸血症。此外,痛风与代谢综合征各组分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共同存在、相互作用,加重疾病的进展,增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严重危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中医痰瘀毒虚与痛风的发生高度相关。痰瘀毒促进痛风炎症病变的形成,加速痛风对心、脑、肾的损害,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痛风肾、机体亏虚的发生。探讨痰瘀毒虚与痛风机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干预痛风、预防靶器官损伤,进而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痛风;发病机制;痰瘀毒虚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13-02�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其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1]。依据痛风的发病特点与病因病机,属中医“痹症”范畴。目前大部分中医学者认为此病是由于外感邪气、饮食失调、劳逸过度等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对酒食、厚味运化不及,致痰湿内生,或肾脏功能失调,湿浊排泄缓慢,以致痰浊内聚成毒,痰湿内阻,影响气血运行,久病多瘀,瘀血内生,形成机体虚损、痰湿瘀浊的病理基础。
  1 痰浊内聚是痛风形成的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过度摄取,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高粘血症发病逐年增加。嗜食高粱厚味阻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水谷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痰浊蓄积体内,滞于脉中,随气血鼓动,散于周身。若遇筋络骨节盘结不畅处,则留著为患。《万病回春》中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痛风是代谢紊乱导致过多的尿酸停滞体内形成有害之物,与“痰浊”机理相似。现代研究发现痰湿体质患者血液黏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及聚集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并影响糖、脂代谢;同时易感染,激活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反应,造成靶器官的损害。在痛风炎症病变发展过程中,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痰浊渗出脉络,存在于任何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致骨、软骨的破坏及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和变性。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侵害靶器官。痰浊成为痛风发生的重要因素,是引起痛风炎症病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痛风炎症又影响气血的运行,加重痰浊内阻。
  2 瘀血阻络是痛风发展的因素
  血浊是指血的循行混乱或血液浑浊的病理现象,可致血失鲜活,黏稠沉滞,运行艰涩,循环瘀阻,即血浊可致血涩,血涩则血瘀。瘀血阻滞,脏腑组织失养,进而影响肢体功能活动。痛风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符合中医“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之观点。水湿痰浊凝滞于经络关节,影响血行,久之血脉瘀滞,瘀血阻络。在痛风发病过程中,气血运行受阻而致关节发病,夜半居多,说明病在血,除湿热外,当有瘀血;关节疼痛日久,常致关节僵硬畸形,舌质紫暗,脉涩等,此乃痰瘀胶固而致。曹氏认为,痛风患者过食肥甘厚味致湿热内蕴,日久湿毒瘀滞,兼感外邪入里,闭阻经络而致关节突发剧痛。湿浊瘀滞贯穿本病始终,为本病主要病机特点,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为其根本治疗大法。血液黏稠不畅可致瘀,研究发现痛风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动性降低,全血黏稠度升高,影响血液循环,同时促进局部纤维组织增生。
  3 痰瘀成毒加剧痛风病变的进展
  毒邪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序,脏腑功能紊乱,致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于内而化生的致病物质。痛风是由风、寒、湿、热、痰、瘀、虚七毒[2]邪引起,且七毒可相互转化、相互夹杂。名老中医朱良春认为:“痛风乃浊毒瘀滞使然……”、“多先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脏气日衰,若加不节饮食……,浊毒随之而生,滞留血中,终则瘀结为患”。必须指出:久病多瘀,怪病多痰。瘀血与痰浊同源异流,生理上津血同源,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病理上则“血不利则为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瘀血阻络,影响水湿津液输布;水泛日久则为痰湿。临床上痰瘀互结,或瘀血夹痰,或痰浊夹瘀,更为普遍。痛风日久,湿痰败血化生毒邪,瘀滞经络,流注骨节,痰浊、瘀血这两大关键致病毒邪必然加重病变,促使痰核砂石形成。从广义上讲,凡超出人体正常生理生化指标的物质均可视为毒邪,如血脂高产生脂毒性,血糖高产生糖毒性,血尿酸高产生尿酸毒性等均应视为内生毒邪。研究证实这些生理生化物质如高出正常值即可对人体造成危害并导致疾病的发生,故具有毒性和毒力。
  4 气血亏虚、脏腑虚损是发病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司运化之职,主四肢肌肉。脾的功能正常,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养料,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得到濡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反之, 脾的功能失调,四肢失养,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肉皆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失健运,湿浊就会阻滞肢节和经络而致肿痛。肾为先天之本,“肾者,水脏,主津液”,肾失气化,水湿积聚,浊毒内蕴,滞瘀肢节、皮肉而致肿胀疼痛。此外,脾之健运靠肾阳之温煦,而肾中精气亦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凡此种种,正如张景岳所说:“痰之化无不在脾,而痰之本无不在肾”。疾病过程中,各种代谢迟缓,瘀血痰浊内生,糖、脂、尿酸物质过剩,这与脾、肾功能衰退密不可分。
  5 阐述痰瘀毒虚与痛风机制关系的应用价值
  痰瘀毒虚是痛风的基本病理基础和重要特征,更是痛风演变为痛风肾、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祛痰化瘀解毒扶正不仅可改善痛风炎症病变,更能通过调节代谢循环达到防止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在临床上尤其对于痛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选用土茯苓、萆�、苍术、黄柏、蒲公英、野菊花、赤芍、丹皮、白术、杜仲、牛膝、山药、山茱萸、肉桂等药物配伍治疗,可达到�邪扶正的目的,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602.
  [2]杨仓良.从“毒邪致病”角度论治痛风[J].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2008,11(3): 241~243.
  (收稿日期:2010-12-14)

推荐访问:痛风 探讨 机制 关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mianfeilunwen/jiaoxuelunwen/2019/0424/9295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