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8例临床分析] 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www.zhangdahai.com--企业工作总结】

  [摘要]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特征、发病原因、鼻内镜手术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3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有2例术后复发,复发率为5%,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有效方法,手术中充分扩大鼻窦的自然开口,彻底清除窦内病变,手术后定期复查及冲洗窦腔可防止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 鼻窦炎;真菌;内镜术;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6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6(a)-181-02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腔鼻窦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及鼻窦CT、鼻内镜技术的广泛推广,真菌性鼻窦炎的正确诊断率逐渐提高。本科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8例,均行鼻内镜下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20~68岁,平均49岁;病程3个月~10年。全部为单侧单个鼻窦病变,左侧27例,右侧11例。35例为上颌窦病变,3例为蝶窦病变。临床表现:鼻塞22例,脓性鼻涕20例,涕中带血21例,头痛19例,面颊部胀痛10例,上侧牙痛6例,鼻腔异味9例,面部麻木感2例,嗅觉减退4例,伴糖尿病3例。鼻内镜检查:鼻中隔偏曲13例,下鼻甲肥大18例,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20例,中鼻道、总鼻道有灰白色豆渣样或黑褐色样物14例,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18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6例,中鼻道息肉11例。全部患者均行鼻窦CT扫描(水平位加冠状位):患侧鼻窦腔内有高密度软组织影,其中窦腔内有高密度钙化影共31例。
  1.2 手术治疗
  全部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鼻窦正常引流者,须先行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肥大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切除中鼻道息肉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病变局限于上颌窦者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切除钩突,充分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使其直径>1.5 cm。有2例难以暴露取出残留真菌块的患者,采用下鼻道开窗清除病变。病变局限于蝶窦者,手术经嗅裂蝶窦前壁自然孔区域进入蝶窦,对中鼻甲后端肥大或嗅裂狭窄影响蝶窦前壁暴露或操作者,先行中鼻甲后部切除。扩大蝶窦自然孔,向下切除时有时会有蝶腭动脉分支出血,可用双极电凝止血。术中见病变累及上颌窦者,上颌窦自然开口大多数被真菌团块占据,造成上颌窦开口扩大,窦腔内充满黏液脓性及干酪样、泥沙样团块状物,颜色为黄色、褐色、黑色等。窦腔黏膜均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增厚,未见黏膜有肉芽或坏死组织。术中清除窦腔内脓性分泌物及真菌团块,并用0.9%NaCl溶液进行彻底冲洗。切除的病变黏膜及真菌团块送病理检查。术毕用膨胀海棉填塞鼻腔,术后48 h取出。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3~5 d。术后给予布地奈德鼻喷剂,定期鼻内镜下复查换药,用0.9%NaCl溶液冲洗术腔。整个治疗过程中全身或局部未用抗真菌药物。
  2 结果
  38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未见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诊6~36个月,36例鼻内镜复查见术腔完全上
  皮化,窦口引流通畅,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有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6个月复发,复发率为5%,再次行手术清理病变组织,术后定期鼻内镜检查及冲洗窦腔,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术后病理检查显示黏膜慢性炎症,团块状物中可见真菌菌丝,黏膜内未见真菌,全部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其他原因导致鼻窦引流通道狭窄或闭塞时,可引发鼻窦炎。严重的消耗性疾病、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潮湿的环境、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病变与解剖变异是导致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因素[1]。本组患者中鼻中隔偏曲13例,下鼻甲肥大18例,中鼻甲肥大或泡状中鼻甲20例,钩突肥大或息肉样变6例,中鼻道息肉11例。这些局部解剖异常因素可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导致窦内微环境改变,为真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导致真菌繁殖。本组患者上颌窦受累35例,占全部患者的92%(35/38),可能与上颌窦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窦口周围病变导致阻塞而引起低氧环境,易出现真菌感染。
  真菌性鼻窦炎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2大类。侵袭型又可分为急性(暴发型)和慢性侵袭型。非侵袭型又可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病变局限在窦腔内,真菌仅存在于真菌团块形成的真菌球中或鼻窦分泌物中,不侵及窦黏膜。临床上多表现为涕中带血、头痛、鼻塞、流脓涕、面颊部胀痛、鼻分泌物有臭味等症状。这些症状与一般慢性鼻窦炎相似,较难区分。但鼻窦CT影像学的特征性表现可为本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主要表现为:①病变窦腔内充满絮状或肿块样软组织影,常伴斑点状或砂粒状高密度钙化影;②骨质破坏表现为窦腔局部骨质吸收性缺损或膨胀性骨质破坏,也可伴骨质增生;③单侧或单窦为主,上颌窦最多见[3]。在本组患者中35例(92%)单发于上颌窦,CT显示有病变钙化31例(82%)。与文献报道的相符合。因此,如果术前CT检查发现单窦病变、同时有钙化斑出现,是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多由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窦口病变阻塞引起,手术是彻底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最有效的方法。治疗原则是彻底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建立持久的鼻窦通气和引流,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因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机制及转归不同,所以临床治疗策略也不相同。对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需要彻底去除病变,通畅引流,保留正常黏膜。对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则需行根治性清创治疗,减少真菌负载,既阻止真菌继续在组织内生存,同时亦有利于抗真菌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组织,提高药物渗透率[4]。本组患者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均在全麻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的术式。对于单腔的上颌窦,鼻内镜下先切除钩突及息肉等病变组织,充分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吸净真菌团块,换用30°或70°内镜检查窦腔,特别是前壁与内壁交角处,真菌最易残留,放入弯头吸引器后用0.9%NaCl溶液彻底冲洗。对于上颌窦病变较难清除者可辅以下鼻道开窗,防止病变残留复发。对于孤立性蝶窦病变,手术径路应直接经嗅裂在上鼻甲上方,沿鼻中隔寻找蝶窦口并进入蝶窦。不必常规切除中鼻甲后端,多数情况下只需将中鼻甲向外侧推移即可良好暴露蝶窦前壁[5]。术后定期鼻内镜下复查换药,清理术腔内分泌物、囊泡、痂皮,分离粘连带,用0.9%NaCl溶液冲洗窦腔,确保窦腔通畅开放,使窦腔内的环境不利于真菌的生长,可有效防止术后复发。本组2例于4个月和6个月内短期复发,可能与术中病变清除不彻底或未定期复查有关。经再次鼻内镜扩大造口并清除病变后治愈。
  大多数学者认为,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无需全身应用抗真菌治疗,对侵袭型全身抗真菌治疗则有利于控制复发和感染的扩散。本组38例均未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而是术后采用了激素喷鼻治疗,疗程1~3个月。术后效果良好。因此,在鼻内镜下充分开放鼻窦开口,建立良好的引流通道,彻底清除鼻腔、鼻窦内的病变组织,改变真菌生存的低氧环境,恢复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沈永忠.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5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24(15):708-709.
  [2]顾之燕.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17(5):257-258.
  [3]张革化,李源,曾转萍,等.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1(3):163-166.
  [4]Corey JP,Romberger CF,Shaw GY.Fungal diseases of the sinuses[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0,103:1012-1015.
  [5]马有祥,王�,袁哓培.蝶窦真菌球的诊断及内镜手术[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1):11-13.
  (收稿日期:2011-03-14)

推荐访问:鼻窦炎 真菌 侵袭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gongzuozongjie/2019/0418/8329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