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临床观察】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www.zhangdahai.com--节日贺词祝词】

  关键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22-0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也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黏膜和黏膜下层浸润为主,特发于大肠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以腹痛、腹泻、解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症。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2例病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2000年全国炎症肠病学术会议上修订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16~65岁。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3岁。2组间性别、年龄等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g,每天4次,疗程4周。治疗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每次1g,每天4次,疗程4周,并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灌肠药物组成:白头翁30g,土茯苓20g,枳壳15g,白及30g,地榆20g,加水煎取约100ml,加入云南白药1g混匀备用。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肠液约100m1,于晚睡前保留灌肠,每日1次。10d为1疗程。
  
  2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2000年成都“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检查发现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2.2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多认为与免疫有关[2]。治疗目的就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常用药有SASP、5ASA、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以上药物作用机制是抗感染和抑制免疫反应,可疗效并不理想,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大。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的“肠风”、“脏毒”、“久痢”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病机制为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食滞而致邪毒内蕴脏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常而出现腹痛,腹泻及排赤白脓血便等。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兼以行气活血。因病变部位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中药保留灌肠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起消炎、消肿、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灌肠方中:白头翁可清血分之热,为热毒赤痢之要药,《本经》谓其“主逐血止痢”;枳壳行气,《保命集》云:“行血则便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具有解毒清热、利湿之功;白及可入脾胃,因含胶质,善消肿、生肌,布于粘膜里,可保护粘膜,并促其粘膜再生,有止血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之功;地榆归大肠经,凉血解毒,可止脓血;云南白药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诸药合用,相得益彰,因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12:236~237.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17.
  
  (收稿日期:2006-12-25。)

推荐访问:溃疡性 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 临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jierihecizhuci/2019/0423/9131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