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内容的“孟晚舟归国”事件微博舆情分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林子赛,夏 净

(1.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浙江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近年来,全球已进入飞速发展的全媒体时代,以移动终端为载体,信息实现了实时交互和高效传播,人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发声。一方面,公民通过网络自由表达意志,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成为社会舆情发酵的场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舆情的重要产生地[1]。微博平台拥有生产和传播信息的强大功能,同时提供给网民发表意见、点赞、转发和评论等社交功能,具备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特征。通过对网民所发表的意见以及关注话题的热度、持续时间、评论量等进行分析,可以掌握其情感倾向和态度意志,为网络舆情分析提供基础材料,同时也为我国政府和媒体进一步引导舆情、促进网络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9月25日,孟晚舟搭乘归国包机重返祖国。自此,历时近3年的“孟晚舟事件”落下帷幕。2018年12月,华为CFO孟晚舟被加拿大非法扣押,此消息一经发布即登上微博热搜榜,随即引发了破万讨论量和破亿阅读量。孟晚舟乘坐政府包机回国消息一经发布,便将此事件推至高潮,引起全民热议。以“孟晚舟归国”事件为例,通过Python爬虫技术爬取新浪微博平台相关舆情数据,运用量化研究方法对用户及言论进行分析,考察此次事件中我国网民对孟晚舟回国事件的关注情况以及情绪表达,进一步分析政府、媒体和个人在突发舆情事件中的情绪和行为并提出引导舆情发展的相应改进建议。

1.1 舆情信息获取平台

微博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2]。根据新浪科技2021年3月发布的《2020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微博月活用户达5.11亿,90后和00后占比接近80%,微博认证媒体机构类账号数量超过3.8万个”[3]。此次信息获取平台为新浪微博,通过限定时间范围的关键词搜索,获取相关微博内容分析新浪微博相关网络舆情。

1.2 舆情信息采集工具

网络爬虫是用来获取网络数据的重要工具[4],它通过模拟浏览器发送网络请求、接受请求响应,自动抓取互联网中定义的信息,被广泛运用于需要互联网信息收集的各种场景。此次使用Python爬虫,首先使用的IDE工具为JetBrain旗下PYchram,准备包括网页解析、正则表达式、制定URL、Excel操作、SQL持久化操作在内的库。所制作的是爬取新浪微博关键词搜索关于“孟晚舟归国”的爬虫代码,爬取的内容包括微博内容,微博点赞数、评论数和转发数,微博发布时间,微博账号的昵称、性别、年龄、地区、微博身份和粉丝数量等基本信息。由于遇到crontab定时爬取时带有一个cookie需要不定期更换,在采集时先用requests库请求登录地址得到response对象后,调用cookie()方法得到cookie请求url链接。程序运行步骤分为3步:①爬取网页并更改搜索页相关RequestParam访问页数至多至50页;
②使用BeautifulSoup库,逐一解析数据;
③保存数据到MySQL中对数据进行持久化处理,利用Navicat将数据导至Excel。

本次舆情信息采集时间范围包括新华社电文发布“孟晚舟归国” 消息在内的7日,即2021年9月25日10时29分到2021年10月7日24时,采集每日发文的前50页内容。

1.3 舆情信息预处理

Python爬虫共抓取限定时间内的数据8 223条,在对数据集中化后进行预处理。对于网络的文本信息预处理主要是文本的清晰和去分词[5]。剔除标点、单字和无义词,再进行文本特征向量提取、词频统计、文本的模型化表示等操作[6]。选取的事例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是由官方媒体进行报道,后续跟进也带有浓厚的导向性色彩,基于众多官方微博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短时间内相关评论、点赞、转发量激增。为确保数据分析的准确性,需剔除无意义的词句来减少运算量。数据清洗的步骤包括数据类型的转换,以及对重复数据、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的识别与处理,借用Pandas数据包工具进行数据清洗,最终保存为.xls格式的有效数据6 834条。

2.1 官方媒体报道分析

纵观“孟晚舟归国” 的舆情进展,从新华社2021年9月25日首次发布新闻开始,多家官方媒体微博开始转发和跟进归国事件。人民日报发布的“#孟晚舟即将回到祖国#”话题阅读量达29.1亿,讨论数51万;
央视新闻发布的“#欢迎孟晚舟回家#”话题阅读量达6亿,讨论数22.7万;
后续跟进的话题“#孟晚舟将抵达深圳#”阅读量则达到5.6亿,讨论数11.3万。随后各大地方媒体的参于使得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话题直冲微博热搜排行第一。受官方媒体舆情引导,大多数网民表达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和自豪感:对孟晚舟回国表示欢迎和肯定,对国家保护公民合法权利的强势态度表示感动,对日渐强大的祖国表示自豪,对坚强的中国外交表示振奋等。

在有关孟晚舟归国的新浪微博文章报道中涉及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力量和中国外交胜利的评论性话题,占37%。主要包括“孟晚舟深圳机场感言”解读,以及“外交大战的中国胜利” 讨论等。另有光明网、观察者网等占30%的报道对孟晚舟事件进行了全面解析,通过政治、法律、国际关系等视角剖析孟晚舟事件背后存在的问题,这体现了新闻媒体除了提供客观事实信息外,还具备站在较高的专业角度引导了舆情走向的功能。17%的文章分析了孟晚舟回国给华为公司带来的影响,如新浪网报道的《巨变1 030天:孟晚舟已归来,华为待新生》分析了3年来华为公司的营救与自救,提出孟晚舟事件从事实上使华为有了更多克服困难的手段和信心。13%的报道聚焦在中美关系讨论上,如凤凰网《美国为何在错误道路上疯狂踩油门》、澎湃新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等,在梳理孟晚舟事件完整过程后,谈到了中美关系博弈和美国阴谋论,直指扣押孟晚舟的行为是严重阻挠中国发展的不正义行为,将在历史潮流中为中国人民所超越和反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的新闻报道围绕回击负面情绪和扭曲见解展开了正向解读和引导。

2.2 内容词频分析

在网络舆情分析的场景下,对所出现的内容进行词频分析是使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步骤,能够挖掘网民言论后的内容关系使其更加直观和可感。在分析收集到的6 834条内容中获取出现频率较大、且具有代表意义的10个词语并进行排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具有实义的高频词表

由表1可知,此次事件涉及的3个国家,“中国”“美国”和“加拿大”出现频次位居前列,表明大部分民众对此事件的国际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华为”“科技”等词的出现是因为本次涉及的华为公司作为中国著名的信息通信企业,承载了民众对掌握科技突破和核心技术的期待,而“灯塔”作为一种意象,表达了人们对“孟晚舟回国”的感动与欢迎。

2.3 网民情绪分析

在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中提取带有情感倾向的用词进行网民情绪和情感分析,可直观把握事件带来的正负面影响。筛选出与“孟晚舟归国”有关博文里具有情感色彩且出现频次排名前10的词语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进一步把握网民在此事件中所秉持的态度。

表2 情绪词频表

由表2可知,网民在情感上都表现为积极正向的情绪,可将其分为向内和向外两种倾向。一是向内的肯定与支持情绪:“支持”“坚强”“感动”和“英雄”等词语表达出群众对孟晚舟个人价值的肯定和情感支持,安徽合肥网友表示“孟晚舟女士的感言写的太感动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岁月从不败美人”,可见网友对孟晚舟本人评价颇高,认同其表现和作为。

“强大”“胜利”“自豪”等词语表达出群众对中国实力和中国外交的赞美,河南开封网友表示“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祖国强大,人民自豪。”但在正面情绪主导方向下,仍有一部分消极情绪出现,主要指向讽刺使用国外产品(如苹果手机)的国人、质疑孟晚舟国籍并试图曝光其在加拿大的财产、迁怒国内拥有外籍和护照的国人等。

3.1 身份分析

按照本次舆情信息收集到的微博用户身份信息认证和地区进行了量化统计,结果如图1和表3所示。

图1 发文用户身份认证情况统计图

表3 信息地域分布表

由图1可知,事件发生前3天,认证用户特别是官方媒体平台发文量迅速上升,而后趋于平缓到下降,可见不少官方媒体发声及时,并持续带动影响了普通用户的信息获取和主观感受,使舆情始终处于较正面的发展方向。按照身份认证信息统计数据可知,此次认证用户发文数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由表3可知,除未标注所在地区的发文用户外,覆盖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海外用户;
孟晚舟归国事件已引起海内外各地用户的回应,一周内发文最多的地区是北京市,其次是广东省、上海市。此外,沿海地区发文数量较内陆地区更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件中深圳网友发声数占广东市发文数的近4/5,其原因主要是孟晚舟乘坐飞机落地深圳且在机场发表了简短感言,受到不少深圳民众的关注。

3.2 兴趣分析

关注此次孟晚舟归国事件的网民,主要兴趣为社会热点、时政新闻、科技、金融等领域。许多发文用户在情绪表达或评论“孟晚舟回国”时,从华为公司发展、股票市场刺激、中国品牌建设、高端科技行业突破等角度进行了理性分析。另有从中美关系入手分析此次事件的国际影响力,以及站在中国企业如何在世界市场提升竞争力等宏观视角分析问题及对策,体现了微博用户的情绪理性化和知识多元化,媒介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

3.3 共同性分析

在新媒体环境下,舆情格局对受众心理和兴趣产生直接的冲击,加之各大媒体平台和不同声音的催化更加复杂。李普曼[7]提出“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身处于现实世界的人的认识存在间接性, 简单来说,拟态环境即外部世界并非客观环境的真实再现,而是由媒介选择性加工后呈现出的虚拟环境[8]。某些事物很可能只是现实投影,但受众很难分清楚事物的真实性。在社会舆情场内,由媒介构建起舆情环境并加以显著化、结构化,以至于置身其中的民众很难从中感受到事件真相,同时事件要素的构成也常常超出自己亲身感知或经历经验。

在孟晚舟归国事件里,网民共同关注的微博用户前5位为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新华网和中国新闻网,发表相关博文的微博用户粉丝数如表4所示,可知,网民了解此次新闻事件的主要渠道是官方政务微博,且受到官方媒体的言论影响较大,舆情声音趋同化明显。

表4 共同关注用户情况表

4.1 结论

(1)自新华社首次发布“孟晚舟回国”消息,各官方媒体通过微博相继跟进报道和主持参与话题讨论,随后微博大V和其他认证用户转发评论、网友纷纷点赞发声,使此次事件短时间内冲上热搜第一。在收集和分析微博网络舆情后发现,有关孟晚舟事件的话题讨论角度十分丰富,网友总体情绪较为积极乐观,根据兴趣分布分析可知,后期还出现了一些较为理性和深刻的探讨。

(2)专业性事件的舆情对参与者的专业水平和媒介素养的要求较高,本次事件不仅是个人、企业和法律事件,更是一个国际政治事件,随着中国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相关矛盾必然会经历一个积累和激化的过程。此次事件中两个舆论场声音趋同有3个主要原因:①孟晚舟事件的整个过程都在政府及官方媒体的公开报道和回应中得到了透明化的解析,网民全程了解和参与了事件讨论;
②此次事件涉及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博弈,而孟晚舟最后顺利归航则标志着美国对华贸易战的一次失败,群众看到了孟晚舟背后强大的祖国,更为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表示自豪;
③我国网民近年来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有所提升[9],具备了一定的理性看待和分析舆情能力。

4.2 措施建议

反思本次事件,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政府和媒体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水平,稳定网络社会环境:

(1)提升认证媒体舆情影响力

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重大成果,逐渐占据社会信息交互的核心位置,如何构建人、媒介和社会的良性共存环境是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当前主流媒体提升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在舆情爆发时,信息呈现指数型爆炸形态扩散,而用户获取信息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在信息产生和获取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比如对孟晚舟回国事件的舆情调查仅提取了事件发生的一周内、每日微博前10页的8 223条微博,经过数据清洗剔除了1 389条无效信息,由此可见此类事件中平台的信息处理和发布方式直接影响了网民对信息响应的效率。从用户关注兴趣看,主要关注领域较为集中,共同关注对象是一些颇有影响力的认证媒体,其一手信息来源较为趋同,即受到认证媒体影响较大。对此,主流媒体平台应巩固和发展舆情影响力,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利用粉丝优势做好方向把控、信息整合和情绪引导环节工作。在发布信息时应当对内容进行筛查选择,通过多种方式改进内容的编排方式,提高舆情信息逻辑性,降低阅读难度。在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事件报道时,可以通过关键点提醒、小标题、配图、超链接说明等方式对内容进行逻辑梳理,减少文字整屏出现的情况,尽可能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升信息可读性。在专业性上,及时、透明、高效地公开客观事件,吸聚专家学者和拥有较高话语权的用户进行专业解读,做到理性发声。

(2)强化政务微博“微话语”主导权

微博的流行开启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不同声音越多元,就越需要正确的声音来把控主旋律。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公共事件都会有微博话语的参与和推动,当微博用户的粉丝量越多,博主所发布的内容影响力就越大,其话语权力也就越大[10],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公民话语权,即“微话语权”。不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政务微博,在社会热点和突发事件中的发声总能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对此政务微博应努力体现舆情引导的使命与担当,采取不同策略迎合新舆情格局下网民的兴趣方向和情绪动态。在对一些敏感人物、焦点人物报道时,坚持底线思维表明治理决心,对政治事件和国际关系评论时要注重立场和方法,站在专业角度深度解读,在对一些正面事件进行报道时采取温情引导,打牢政府信任基础[11]。此外,政务微博需要关注民众负面和极端情绪,适当把控引导的程度避免使网民产生情绪倦怠,带来相反效果。

(3)引导网民合理表达情绪

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成为人们日常交往和娱乐的重要平台,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是稳定网络环境的关键一环[12]。突发事件在网络媒体上的反映,突出表现为网络情绪型舆论的弥漫,而情绪内容只是民众舆情表达的一方面,其本质是公众对事件的个体化理解,以及对现实社会意见的排解和宣泄。事件的主题、官方媒体的发声、结果的展望等都可能导致微博情绪、情感偏向及强度的差异,因此需要把握用户特征及时引导网络情绪。从孟晚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全过程看,网民从一开始的愤怒、恐惧到中性情绪占主要,最后积极情绪成为主导,并出现了客观理性的声音。但在正向声音之下,仍有部分网民煽动负面情绪,颠倒事实和发泄个人不良情绪,影响了舆情治理环境。对此,要提倡民众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正能量的表达,掌握新媒介传播规律,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此外,关注当代青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13],可将媒介素养纳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宣传培育等途径提高民众新媒体责任,培养起民众自主鉴别各类信息是非真伪和选择的能力。

猜你喜欢 孟晚舟舆情网民 孟晚舟和刘晓棕:遇见爱情华声文萃(2022年6期)2022-07-05孟晚舟和刘晓棕:遇见爱情文萃报·周五版(2022年16期)2022-04-28孟晚舟等待回家环球人物(2021年3期)2021-02-22孟晚舟:从前台打杂到华为副总裁海峡姐妹(2018年6期)2018-06-26数字舆情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3期)2017-06-21数字舆情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9期)2017-05-04消费舆情消费电子(2016年12期)2017-01-19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期)2017-01-15有感“网民节”网络传播(2009年11期)2009-11-182.9亿通信产业报(2009年1期)2009-06-09

推荐访问:舆情 归国 文本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604/60720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