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赋能: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理念创新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王中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这样一种时刻准备与病毒变异作斗争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被称之为“后疫情时代”,叶海卡·德罗尔称之为“逆境”,并指出,一个社会在面临逆境时革新政策思想的能力是决定该社会处理社会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方面,目前我们还知之甚少[1]74。胡元梓在阅读德罗尔的相关著作后进一步指出,顽固而僵化的思想观念妨碍着诸如生活方式、追求目标、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必须的调整和变革,并使变革与调整不可能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自发地实现[2]。上述论述引发如下思考:第一,对理念创新来说,逆境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第二,面临逆境时,理念创新的能力建构尤为重要,这方面我们可能知之甚少;
第三,正因为理念创新难以自发实现,行为主体的自我赋能更为重要、更有价值。

目前,就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理念创新而言,尚处于研究周期的“慢开始”阶段,主要从案例中发现新视角、新方法和新实践,如:桑宁霞、李京立足于后疫情时代,探讨社区教育的公益性价值、人力资源、融合机制与多元主体的关联性,以期达到社区教育助益社区治理构筑幸福和谐、福祉共建、共同守望的社区的目的[3]。黄健指出,社区教育在基层社区治理中拓展了化解矛盾、促进就业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整合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等新功能,走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和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条新路[4]。上述研究生动展示了社区教育在社区治理中所作出的贡献。作为理念创新的另一视角,社区教育工作者如何加强自我赋能,激发助力社区治理主观能动性,实现发展潜能的跃升,尚需引起更多关注。

加强自我赋能也是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所致。从社会学角度看,党建赋能、技术赋能、数字赋能是社区治理的常见赋能方式,而社区教育赋能还未得到广泛认可。虽然社区教育作出一定贡献,但是,由于社区教育自我赋能的无力和不足,社区教育的供给与社区治理的需求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社区教育如果仍然墨守成规,不能洞悉自身的瓶颈,不能通过融入更大的发展平台去积极作为,则会产生路径迷思,难以真正逾越知行的藩篱,难以形成融合发展的清晰路径,这是社区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5]。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针对社区教育自我赋能的无力和不足,社区教育如何呼应未来发展的任务情境,在内外因的驱动下,通过自我赋能,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这是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理念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概念界定

自我赋能是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理念创新的重要维度。钟国兴、郭一辉指出,“赋能”这个词翻译时必须要考虑整个现代管理理念和潮流,它强调的是平等观念和尊重个性,重视每个人的潜能,重视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上述论述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赋能”的含义,赋能认为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强调要平等地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潜能,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能量”给予与接受的过程。因此,本文所指的“自我赋能”,本质上是一种潜能的自我激发,而不是仅仅强调学习培训的促进作用,即:基于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任务情境,社区教育工作者如何强化能力危机感,通过激发潜能,形成助力社区治理的新意识、新能力、新策略的过程。

(二)分析框架

1.基于社区治理,社区教育自我赋能的动因是什么?一方面是自我发展驱动。社区教育在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方面有着自身的使命和挑战;
另一方面,治理诉求驱动。社区教育要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和相容性,必须找到自我赋能助力社区治理的切入点。正如曼瑟尔·奥尔森指出,一个集团的行为是排外的还是相容的,取决于集团寻求的目标的本质,而不是成员的任何性质[7]。基于刘能的集体行动模型,陈天祥、叶彩永参考中外学者关于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并结合中国新型城市社区的实际,将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置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出 “共同需求—动员结构—制度规范”的三维分析框架[8]。上述三维分析框架与社区治理的结合较为紧密,形成以下启迪:从社区教育自我赋能的角度看,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有效动员与制度促进是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切入点,呈现的新意识、新能力、新策略则是该框架的反应生成物。

2.基于社区治理,社区教育自我赋能的要素是什么?以往社会学研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时,一般以旁观者的姿态,观察居民参与如何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社区教育要实现自我赋能,并发挥助力作用,需要深度参与社区治理的进程,直面社区治理的问题和挑战,认真倾听社区居民的心声,因此,自我赋能的在场意识和能力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除了上述在场意识和能力建构,如何辩证地看待逆境的挑战、及时科学理性决策,形成新的“策略选择”也是重要方面。德罗尔在分析逆境特征时提出了社会改造、临界质量、有选择的激进主义、准备承担风险、产出价值优先以及能动乃至强制等六大原则[1]122,这些原则对自我赋能的策略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因此,从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任务情境出发,借鉴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分析框架和德罗尔的逆境政策思维,因循“任务情境——自我赋能”的思路,聚力自我赋能的在场意识、能力建构和策略选择,以共同需求、动员能力、制度促进为助力社区治理的切入点,可能更有利于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潜能(见图1)。

图1 任务情境、自我赋能与助力社区治理切入点的关系图

当下疫情是社区治理和社区教育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也是理念创新的催化剂,如果回答“为什么”和“怎么办”是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核心问题,那么,基于问题导向,剖析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任务情境,更有助于厘清理念创新的逻辑起点。

(一)逆境性

自我赋能如何直面现实情境的逆境性?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突显了复杂性、危害性等特点,增加了自我赋能的难度,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自我赋能的进度。首先,社区教育如何直面问题,提升助力社区治理的内驱力,推动思想观念的跃变,需要我们结合助力社区治理共同需求的形成,强化在场意识;
其次,社区教育不是万能的,如何突破自我赋能的瓶颈,积极回应、解释和解决社区治理的实际问题,需要提升助力社区治理的执行力,通过动员能力切入,形成新的能力建构;
再次,逆境形态下我们如何把握机遇,以制度促进找到助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策略和长效机制,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对业务回归正常感兴趣,那么我们将错失良机来转变我们的教育!”[9]针对自我赋能的在场意识、能力建构和策略选择等各个关键要素,我们应该加强有关逆境的理论指引研究。

(二)新范式

自我赋能如何借鉴集体智慧的新范式?以“通过终身学习建设健康和富有韧性的城市”为主旨的《延寿学习型城市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第11 条提出:“构建城市健康学习的新范式:包括心理健康和福祉,以及健康素养和公民健康所需要的个人和社会资源”,以及第14 条指出:“危机时期要确保城市学习的可持续,未来面临混乱时通过创新和技术有保护学习系统的方法。”[10]《宣言》是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的共识,是世界各国应对逆境的集体智慧,对危机时期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教育工作者如何基于《宣言》所倡导的新范式,持续加强自身的能力建构,在理论素养、实践素养和政策素养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来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的提升,这是自我赋能的重要挑战。

(三)新常态

自我赋能如何适应变动不居的新常态?面对常态、新常态、下一个常态等不同时间节点,处于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对策略选择的要求更为迫切。首先,面对疫情的反复,通过制度促进,优化策略选择,有助于改变社区教育被动应付的局面。社区教育理念创新应主动围绕自我赋能展开,“我们不得不随着‘病情’发展而改变和行事,否则,我们就无法适应新常态,难以生存下去。”[11]其次,策略选择应遵循一定的逆境指导原则,比如德罗尔的逆境政策思维;
再次,新常态中,社区教育要助力社区治理,策略选择需要精准发力,正如《宣言》强调的“我们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对弱势群体的打击最为严重”[11],社区教育要真切关心逆境下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治理诉求,要切实提升参与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能力。

应对未来发展的任务情境,社区教育如何突破理念创新的能力危机,需要增强自我赋能的在场意识、加强自我赋能的能力建构和优化自我赋能的策略选择,在共同需求、动员能力、制度促进等助力社区治理的切入点中找到理念与实践有效互动的空间。

(一)自我赋能的在场意识

笛卡尔将“在场意识”解释为“对象的客观性”,也就是一种显性的存在,或存在意义的显现[12]。社区教育的场域在社区,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治理应当直面事物本身,着力提升呼应、解释和解决实践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1.呼应实践问题。呼应实践问题有助于把握问题实质,科学统筹资源,理性改进方法,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同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在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往往重视“做了什么”而容易忽视对“为什么这样做”的追问,“为什么这样做”就涉及到在场意识的“去蔽”和“揭示”。后疫情时代,一方面,自我赋能要接地气,必须联系社区治理的实际、走近实践;
另一方面,在疫情影响下,实践层面也要主动向自我赋能寻求帮助、贡献智慧。

现实情况是自我赋能往往难以把握,常常局限于实践中容易看到的现象和问题,而忽视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如高志敏分析,基于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交集”的视角,无论事关社区教育或者对学习型社区建设的认知与理解,还是对它们实践与推进的种种疲软乏力现象,可以明显察见的是:存在社会组织缺席、合作协调不够、行政色彩浓重、法律法规滞后、主体认识不足、教育公共物品不丰、功能发挥不力、评价指标不清等八个方面的问题[13],精准指出了“主体认识不足”这一显性问题。当然,我们还需要从理念与实践的互动中对自我赋能如何呼应实践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需要强调的是,理念与实践的关系密切,类似于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关系,对于社区教育来说,知的问题往往与行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二者密不可分,比如:疫情期间如何推动邻里共学、智慧助老、垃圾分类教育、残疾人社区培训等项目,进行有效动员和赋能,这些都涉及自我赋能对实践问题的呼应。当前的困难是,往往过于强调客观条件的问题,缺乏正视不足的勇气。如欧阳英指出,在对待知与行关系的问题上,中国传统的实践观一直注重探讨知与行的区别,这是有目共睹的[14]。因此,单纯聚焦发现实践问题是不够的,必须将自我赋能与发现和解释实践问题有机联系起来观察。

2.解释实践问题。解释实践问题是自我赋能的重要方面。劳凯声指出,教育问题的研究要求让日常的教育生活本身说话,但日常生活材料本身是凌乱细碎的,并且往往以事实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在这类研究中,解释是必不可少的[15]。自我赋能首先要发现和理解实践问题,才能更好地为社区居民赋能。由于教育生活的“凌乱细碎”,如果没有自我赋能,没有真正理解实践问题的来龙去脉,理念创新就难以产生实质性成效。

当前,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应对逆境带来的各种困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深化社区教育的自我赋能对破解各类现实的或潜在的风险挑战具有现实意义。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在核心意义上,风险既是现实的,也是非现实的。一方面,很多危害和损害在今天就已经是真实的——水体的污染和消逝、森林破坏以及新型疾病;
另一方面,风险论证的真实社会动力来自预期中的未来危险[17]。因此,自我赋能需要拓宽视野,正视逆境所带来的风险。

如何解释实践问题?余清臣认为,从理解教育实践问题内涵的目标出发,这里关于问题内涵的疑问概括起来主要有:第一,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第二,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三,问题怎么得到设定。这三个方面的回答将最终确定理解教育实践问题的基本思路[17]。参考上述逻辑,社区教育自我赋能要认清实践问题的实质(是社区治理的什么诉求)、核心内容(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和问题设定(社区教育如何助力社区治理的思维过程),要逐一回答上述问题,才能对社区治理实践问题的边界与发生机制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

3.解决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对自我赋能的挑战尤为尖锐。迪尔登在讨论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时也指出了:“在与实践有密切关系的大量的思考中,只有一部分具有理论性。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理论上可行的计划,在实践中却行不通。”[17]自我赋能的主要困境在于:一方面,具体任务情境中往往缺乏理论成果指引;
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所限,理念创新并不总是精准有效。一般来说,并不是所有实践问题都可以一针见血地发现,并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因此,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也是自我赋能的提升过程。

要解决实践问题,自我赋能也有自身的能动性。自我赋能要把呼应、解释和解决实践问题连贯起来看,更有利于厘清应然与实然的关系。自我赋能不能孤立地区分社区治理的这种诉求或那种行动,而是要用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去指导实践,最终实现对社区治理实践问题的知行合一。欧阳英认为,所谓知行关系问题,主要所强调的其实就是人如何用自己的内在价值尺度去指导实践,改变客观世界[14]。而内在价值尺度的形成也是自我赋能的修炼过程。

问题是研究的开始。在各地形成的典型案例中,自我赋能能够从中借鉴什么,这也是社区教育需要关注的方面。桑宁霞、李京指出,防疫常态化背景下,社区教育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社区治理,形成丰富的经验,并在后疫情时代固定成模式,以提高社区抗击未来灾变的“免疫力”[3]。在目前呈现的模式中,理念与实践是怎样实现知行合一的,可以提供哪些启示,以及如何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发挥理念创新的引领作用,还需要持续加强自我赋能的能力建构。

(二)自我赋能的能力建构

那么,怎样对接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新范式,增强后疫情时代呼应、解释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推动新常态下自我赋能的能力建构?笔者认为,要系统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实践素养和政策素养。

1.理论素养。自我赋能首先要坚持理论自信,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要素的新发展理念是社区教育思想解放、助力高效能社区治理、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石。新发展理念分别着眼于发展的动力、方式、方向、环境、目的,着重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系统性问题、永续性问题、联动性问题、公平性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彰显出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拓展深化[18]。新发展理念为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创新”可以优化自我赋能的动力问题,激发社区教育行动者挑战逆境的勇气;
“协调”可以探索自我赋能的方式问题,确保社区教育理念创新指引的可操作性;
“绿色”可以促进自我赋能的可持续性,能够帮助本地区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优化融合发展的模式;
“开放” 可以破解自我赋能的格局问题,推动社区教育对社区治理诉求的关切与回应;
“共享”可以引导自我赋能的资源合理配置,扩大合作交流,有效提升居民受益的覆盖面。因此,新发展理念不仅可以为自我赋能提供重要理论支撑,而且也是判断我们应对逆境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当然,具体到某个问题情境中,如何运用新发展理念,保持发展定力,激发工作活力,突破逆境束缚,促进知行合一,形成制度促进机制,我们的理论素养的提升还有广阔的空间。

2.实践素养。“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9]社区教育为居民赋权增能,增强其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和潜能,需要社区教育工作者加强自我赋能,从服务内容、模式建构、实施方法等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实践形态,接地气、强机制、育生态。首先,服务内容上,自我赋能要以人民群众的时代诉求为工作重心,聚焦社区治理的具体问题,切实发挥社区教育的动员能力和赋能作用。社区教育工作者要走群众路线,倾听社情民意,对社区治理面临的各个层面的挑战有全面清晰的认知,使得社区教育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能够真正从问题出发,及时回应社区治理的诉求;
其次,模式建构上,自我赋能离不开实践启迪。比如:有整合流程开展职业培训的“三单联动”订单模式[20]、为社区治理多元主体赋权的“五维一体”模式[21]、助推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融合的“一中心、多元、互促”模式[22]、协商议事解决社区难题的“班长议事会”[23],以及笔者所在城市社区学习与议事合一的“小巷讲坛”等实践模式,上述模式充分体现了社区教育的赋能作用。由此可见,社区教育工作者要提升实践素养,就要熟悉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路由和机制;
再次,实施方法上,为了应对疫情冲击,社区教育应当积极融入数字时代的变革。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社区教育机构主要通过开展线上学习培训改进服务方式,有的社区教育机构利用多种信息平台开展讲座、访谈、直播,成为应对逆境的主要方法。将社区教育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在一起,增强“数字临场”效应,是突破社区教育时空瓶颈的重要实践形式。

3.政策素养。德罗尔指出,与繁荣、富裕和不断进步的形势相比,在逆境形势下,实现旨在应付逆境的产出价值更为迫切[1]132。社区教育的自我赋能,要积极发挥政策的引领和促进作用。首先,要熟悉政策。比如:认真学习《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的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等六大能力[24],这些政策性要求为自我赋能指明方向,比如六大能力的提升,帮助社区教育工作者找到工作发力的切入点;
其次,要用好政策。自我赋能还要思考如何落实好现有政策。笔者在所在城市积极落实上级要求,从2020 年起,设立专项经费,以问题为导向,每年立项一批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实验项目,包括残疾人促就业培训、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垃圾分类教育、美丽楼道建设、健康课堂等民生项目,每个项目给予业务指导和一定的经费资助,较好地验证了自我赋能助力社区治理的动员能力。目前,该项目被立项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期“城市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实验点;
再次,要生成政策。自我赋能要推动社区治理的政策生成,基于政策意识的话语表达,建构具有公共政策思维的社区教育政策建议生成路向非常必要[25]。当前,社区教育工作者的政策意识还较为薄弱,针对助力社区治理的制度促进要求,如何设计“更有效、更经济”特质的社区教育政策,也是社区教育工作者自我赋能的重要方面。

(三)自我赋能的策略选择

针对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危机事件的频发期,研究危机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就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与意义[26]。在促进自我赋能的进程中,借鉴德罗尔的逆境政策思维,社区教育工作者要主动适应社区治理新常态,提升决策质量,提升社区治理的动员水平。

1.社区发展原则。正如张永指出的:在功能定位上,社区教育应着眼于我国社区发展的特殊需求[27]。在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决策过程中,要增强在场意识,尊重社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通过加强社区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帮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而且提升参与的质量,才能推动社区的健康和韧性发展。

2.社会信任原则。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不是简单的供求关系,要赢得社区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就要坚持自我赋能,熟悉相关政策,做到工作有信心、有底气;
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加强政策宣传,提供方法,积极发动,有效作为,通过促进社会认同提升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因此,要善于动员社区居民,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3.能动主义原则。社区教育提高动员能力,有效发挥自身的价值,就要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应对逆境挑战,提升呼应、解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对当下的一些突出的实践问题排出轻重缓急的次序,用足用好有限的资源。要做好顶层设计,想方设法、共同推动一些有利于社区治理的政策出台。

4.实践完善原则。自我赋能并不总是精准有效,最终还是需要实践检验的。面对社区治理的复杂情境,特别是社区居民诉求的多元性,还是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推动共建共享,通过具体的实践问题进行验证、调整和完善决策机制和政策促进机制。

5.风险承担原则。自我赋能是有利弊取舍和价值取向的,可能会导致某些决策风险,社区教育工作者不可能什么都看清楚、想明白,这是危机决策的难点。但是,面对逆境中工作停滞的状态,又必须及时决断。因此,一方面要在上级的指导下控制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要有承担决策责任的勇气,在谋“新”谋“变”的过程中,对可能会产生的未知风险存在清醒的认知。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理念创新是基层治理提质增效的重要前提,可以起到指引方向、明晰思路、振奋精神的作用,在后疫情时代,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如何应对逆境挑战,在理论、实践、政策等各个层面还有较大的自我赋能的空间:一是借鉴公共事务治理的集体行动分析框架和德罗尔的逆境政策思维,加强理论研究,从社区教育助力社区治理的任务情境出发,要持续深化自我赋能内涵的探讨;
二是推动理念创新研究并不是一味推崇理念先行的思维策略,而是对自我革新的积极探讨,注重逆境的催化、人的潜能的发挥和社区教育生态的培育,遵循集体行动的逻辑,加强理念与实践的互动,并争取从源头解决社区治理问题;
三是自我赋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人民群众对社区治理的内涵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社区教育如何增强理论自信,进一步激发潜力,并通过自我赋能机制的持续完善,帮助社区居民获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更好的发展能力,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猜你喜欢逆境教育工作者助力助力成功七件事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超越逆境做人与处世(2022年6期)2022-05-26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疯狂英语·新阅版(2022年5期)2022-04-29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3期)2020-05-30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完形填空Ⅳ高中生学习·高三版(2014年3期)2014-04-29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10期)2014-02-27

推荐访问:社区 疫情 助力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11/652787.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