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情感劳动的培育探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秦梅 董金波 袁文业

摘要:对期刊编辑而言,政治素养是根基,积极的情感劳动是灵魂,业务素养是关键,创新素养是引擎。编辑工作不仅是一种脑力劳动,还是一种情感劳动,情感是编辑行为的助推力。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等方法,从编辑职业和个人亲身感悟出发,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阐述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在编辑工作中的情感劳动对培育青年编辑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重要性,总结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情感劳动现状,分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培育青年编辑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对策,主要包括组织支持和个人成长两方面内容,旨在为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驱动力。

关键词:高校学术期刊;
后期刊时代;
编輯;
职业情感;
情感劳动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050-04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中国农业期刊网研究基金项目“我国农业高起点新刊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成果,项目编号:CAJW2022-029

高校学术期刊不仅促进学科发展,还是高校科研实力的象征,以及科研人才成长的摇篮,承担着学术成果交流、发布和传播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术内容层次越来越高,创新性越来越强,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编辑角色不断改变,时代对编辑素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青年编辑一开始对编辑职业充满工作热情,但这种热情逐步消减。期刊编辑既是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精神文化产品的传播者,工作具有很强的隐匿性,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多项研究发现,期刊编辑存在焦虑、抑郁、偏执、易怒等职业情感问题,形成一种“社会群体性焦虑”的桎梏[1]602,具体表现为同事之间的关系紧张、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紧张、爱发脾气以及由这些情绪因素引起的睡眠障碍等身体不适。以往对学术编辑的要求往往只包含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严格的编辑规范等,却很少提及编辑的职业情感劳动,在编辑日常工作中容易忽视其情感,造成编辑对职业价值的怀疑甚至编辑主体性的缺失。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编辑情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40篇中文文献;
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Editor emotion”关键词,共有1416篇英文文献;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搜索“编辑情感劳动”关键词,只有2篇文献。

可见,目前业界与学界对学术期刊编辑的情感劳动关注较少,但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情感劳动非常重要,因此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情感劳动现状,提出培育青年编辑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对策,为学术期刊编辑的自我提升和学术期刊的高效发展提供借鉴。

情感是人类生命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也是一种能够奖励劳动本身的力量。情感劳动(Affective Labor)是人与人在真实或虚拟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所付诸的情感实践[2]。情感劳动作为一种“商品”,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霍赫希尔德(Hochschild)提出,并运用在航空公司空乘人员提供微笑服务的研究中[3]。情感劳动也被视为传统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的“第三种劳动”。编辑职业只用头脑进行理性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情感交流,工作效率才会事半功倍。编辑职业情感是人们对从事编辑职业的态度,即编辑在对自己从事的编辑职业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积极态度,是从事编辑职业的精神支柱。情感劳动分正面和负面影响。积极的情感劳动会对个人和单位产生助推作用,消极的情感劳动则会产生消减作用。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出版的各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如编辑出版的职业理念和经营模式,编辑的职业职责与定位,学术期刊编辑开始对编辑职业感到迷茫,出现了来自技术、身份、信任、知识方面的焦虑[4]。高荣誉地位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工作负担过重、责任过重、工作单调繁杂和时间紧迫等方面[1]603。

高校学术期刊存在独特的发展模式和问题。研究表明,综合类高校多采取期刊社或期刊中心的办刊模式,一般由学校直管;
农业高校学术期刊出版一般采取编辑部模式,学校主办的期刊一般由科研院(部、处)直属管理,这种模式的期刊一般存在缺乏集中管理、专业化办刊人才数量少、经费极度紧张等问题[5]948;
学校对期刊发展重视度不够,导致编辑职业的社会地位与认可度不高。目前,多数高校期刊编辑部聘用编辑逐年增多,与编制内编辑相比,待遇、认同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如中国农业大学期刊编辑人员分为在编人员(42.8%)、校聘人员(10.2%)、编辑部合同制人员(47%)[5]951,不同类型人员的职业规划各不相同。

编辑疲劳也称“心累”,它不是指身体在生理上的疲劳,而是指人长期从事固定不变的某项工作活动,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该项工作甚至是生活失去热情和兴趣,并产生厌倦的情绪状态。编辑一旦产生厌倦的情绪状态,个人身体能量就承担不了外界的各项工作,导致身心耗竭,这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现象,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大幅度降低。产生这些现实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编辑职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缺乏对编辑职业的持久动力,大大削弱了其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降低其内在生命力,进而影响自身人格的完善和期刊的高效发展。

具体而言,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出现职业情感问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学校对期刊发展重视度不够,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对期刊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学术期刊一般处于边缘状态,职称评定名额有限,待遇较低,社会地位和认可度不高,导致编辑本身积极性、主动性比较低,对自己身份的认可度也较低,导致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

二是编辑工作具有时效性、周期性、重复性和繁琐性的特点,导致很多编辑稍微遇到点困难便止步不前、患得患失,久而久之对工作失去热情。期刊编辑本质上属于服务人员,要经常与不同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科研人员、同行编辑沟通,一旦沟通不到位,一些编辑就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工作不顺畅。

三是“后期刊时代”的到来给出版灵活性、多元化带来新挑战,对期刊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同时担任编校者、学者、教育者和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实际上,很多女性编辑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意识落后,他们一般更倾向于不需要多少创新性的专业工作,同时也缺乏对数字技术和数字产品、传播方式的了解等,数字时代同时也给编辑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四是强迫症,很多编辑在校对稿件过程中强迫自己尽可能完美地完成工作,否则心里不顺畅,导致生气、紧张和恐惧等情绪的产生,与其说是一种工作“强迫症”,不如说是编辑职业中的一种责任感,而且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这种“强迫症”的意识是逐渐加深的。

五是对编辑工作付出的积极情感劳动较少[6]。人们对期刊学术编辑的职业素养要求,一般包含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编辑出版知识基础等,很少关注编辑的情感劳动,认为这只是编辑个体的情绪,与编辑工作无关。当编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负面情绪时,需要通过习得的“情商”来纾解工作或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倦怠等情绪。只有“看见”学术期刊编辑的情感劳动,使其在编辑职业中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才能帮助其进行自我实现。

出版物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编辑既是生产者,也是传播者。作为一名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和编委等保持和谐的互动关系,是高效沟通工作、提高稿源质量和维持期刊持续发展的动力。严格来讲,编辑工作不仅是一种脑力劳动,还是一种情感劳动,情感是编辑行为的助推力。具有良好的心境,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积极的情感劳动培育需要从组织的大力支持和个人的学习成长两个方面共同促进,这不仅有利于编辑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

(一)组织的大力支持

想要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学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升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能力,然后把握情感劳动规律,对编辑开展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工作。如果编辑能精心学习一些与自我实现相关的情感智慧讲座或课程,在工作中投入比较多的积极情感,从多元化角度考虑问题,引导编辑接纳情绪、管理情绪、体会情绪的来源,就能身心愉悦地完成出版任务,还能提高服务质量。出版单位还可以丰富激励手段,良好地组织支持机制可以更有效提升编辑地工作满意度和进取心,不仅是对编辑情感劳动的认可,还可以促进编辑开展更加积极的情感劳动,使其更加有热情、有能量地服务作者和读者,还可以增加编辑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认同感,这是影响编辑实现自我发展和职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笔者所在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的执行主编一直是青年编辑学习的榜样,时刻引领着青年编辑,一直倡导其快乐编辑,即让青年编辑多付出积极的情感劳动,还经常开展编辑培训,引导青年编辑做好职业规划。除了学习编辑校对专业知识,还指导青年编辑开展编辑学术研究和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引导其看到编辑事业的美好,感知编辑职业的幸福感。由《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牵头搭建的“中国农业期刊网”平台[5]953,是由中国农业期刊界编辑集中发力、组织成立的一体化集约网站,为高校农业学术期刊的编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我发展平台,在这里编辑们可以通过申请编辑项目、个人或团队奖项,获得在编辑行业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还可以更好地树立良好期刊形象、全面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二)个人的学习成长

1.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和格局

人们认识事物的观点不同,往往与一个人的思维和格局有很大关系。事情的发生原因一般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受自己主观意识的影响,与自己的认知、思维和格局有关,不可控因素就需要坦然接纳,唯有这样,自己的内心才会充盈,才不会过多内耗,才会生发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在编辑职业中,与期刊发展有关的政策问题,如期刊编辑部处于边缘状态、分在编和非在编岗位、福利待遇低、高校没有将期刊发展列入长远规划等均属于不可控因素。如果觉得自己胜任不了编辑岗位,完全可以转行;
如果想继续从事编辑职业,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常见的如焦虑、抑郁、偏执、易怒等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可控因素,只要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和格局,这些问题就不会存在,在各种关系中还会形成良性循环,更加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和期刊发展。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一线教学、科研等直属单位工作人员的地位相比相对较低,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这就需要编辑具有一颗强大的内心,需要发现编辑事业中的自我价值,做到自我肯定、自我支持、自我欣赏。如果你相信自己可以,就会看到自己的很多优点,若只看到缺点,就很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

产生焦虑、抑郁、偏执、易怒等情绪时,不要只看事情的对错,要学会用情感来处理,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觉知这些情绪从哪里来,同时跳出问题,积极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抱怨。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多鼓励、夸赞作者,以共同提高稿件质量。当然也要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拒绝作者的无理要求或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不面对问题,就会成为问题,着急解决问题的人,往往会被问题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本质,所以一定要透过问题看本质。

时刻保持积极思维,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学会正面解读事情,与作者建立情感链接,获得作者的信任,使其充满修改好稿件的信心。从与作者的每次沟通中汲取经验,以提高工作效率。积极的心态和思维必然会处理好各种关系,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编辑工作就是一种为科研工作者服务的工作,只有怀有利他之心,才能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关系就是价值的交换,服务好作者,修改稿件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能约到更高质量的稿件。

笔者在平时的编辑工作中也一直践行著相关理念,受到广大作者的尊重和感激,每次稿件校对质量都非常高,返回速度非常快。面对作者反馈的问题,笔者没有抱怨,而是正面解读,汲取经验,及时完善工作细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爱上编辑职业,寻找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

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和格局后,如果还想继续从事编辑职业,就要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个职业,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个感知美的心灵非常重要。只有来自心底的热爱,才会带来持久的动力,才可以在积极的情感劳动中与作者建立互相信任和互相尊重的关系,一旦真心真意付出,工作效率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5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8]。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是一个人自我实现的重要需求。没有自我,就不会有自我实现。要提升自己在个人心中的地位,提高自己的价值,让平凡的编辑工作拥有丰富的内涵,在工作中让自己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从而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编辑的情怀、编辑的理想、编辑的成果,足以让更多从事编辑职业的人收获更多的幸福体验。

3.明确编辑的社会任务,做一个“用心”的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一般为高学历,大多是硕士、博士学历,时刻怀有感恩之心的编辑不应把自己定位于传统编辑,而是在编辑工作中主动提升自己,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文化素养,能在较高层次上完成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任务,获得自身价值感。开放科学平台的创立,使得科学传播和评价迅速迈入“后期刊时代”,出版灵活、评价方式多元化,使科研理念深入人心,且逐步付诸实践。虽然国内学术期刊的出版范式还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但是革新趋势已成必然。随着国内出版形式的巨大变化及国际出版范式的革新,以编辑为轴心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以服务为轴心的时代已来临,因此,新的出版时代给期刊编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个“用心”的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应牢牢抓住新机遇,努力提升自己。

(1)提升学术期刊的发展高度,主动推进学术期刊建设。为加快学术期刊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步伐,期刊编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新思想和新理念融入期刊发展中,落实学术期刊服务国家发展的要求,提升期刊质量,打造期刊品牌,努力将高校学术期刊做优做精。学术期刊要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引导学术研究立足中国实际,回应现实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其发展一方面依托于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又引领学科的发展方向,促进学科的人才培养,两者相辅相成。目前,许多国内一流大学越来越重视学术期刊的学术引领作用,创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期刊”已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和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9]。高校学术期刊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平台载体,要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期刊编辑应该聚焦学术前沿及科研动态,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组织作者发表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加强组稿环节,提炼具有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自觉加强学术期刊的选题设计和栏目设计,以树立学术期刊的权威性,抓住机遇,突破思维,积极探索,办出期刊特色。

(2)坚持学习,厚植编辑核心素养。数字化时代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除了编校技能,还需要有选择能力、策划能力、引领能力、领域内的专业学术能力、出版专业的学术能力、学术服务能力、信息传播力、创新能力以及面向国际的战略策划和综合拓展能力[7]。政治素养是根基,积极的情感劳动是灵魂,业务素养是关键,创新素养是引擎。

这里要强调一下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出版专业的学术能力、预判力、引领力和服务力。新环境下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需要主动开展编辑出版课题研究或撰写研究论文来提升出版专业的学术能力,不断提升自己,逐步向复合型编辑人才转化。在“后期刊时代”,期刊编辑要抓住新的机遇,对出版形势做出预判,保持战略定力,用辩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会使期刊工作事半功倍。“后期刊时代”将全面树立开放科学的理念、建立自主的开放科学平台,如果学术期刊编辑有“引领”意识,觉悟越早,就越有机会进入世界学术出版的行列,甚至引领潮流[10]。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面临出版政策变化、内容变化和服务深度变化,期刊编辑要思考当下要做什么,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编辑活动本身具有服务性特征,随着出版时代的发展,把为作者服务的核心理念放在首位,充分地尊重作者,高效完成编辑加工工作,将更多时间投入加强学术期刊传播力建设方面,为科研服务的出版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拥有利他之心,提升对科研工作者的服务能力。

在推动高校学术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中,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应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术期刊编辑使命崇高,肩负着引导学术发展、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树立优良学风的重要责任,应时刻保持对时代信息的敏感度,明晰编辑的社会任务,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以终为始,加深对编辑职业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肯定,感知编辑工作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将其贯穿于整个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做一个内心有爱、有力量、有追求,符合时代要求,具备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高校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为自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推动整个学术期刊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继红,肖爱华,邓群,等.高荣誉地位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心理压力调查及分析:以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视角[J].编辑学报,2014,26(6):602-604.

[2] 吴鼎铭.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劳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5:72.

[3] 阿莉·霍赫希尔德.心灵的整饰:人类情感的商业化[M].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2012:118-119.

[4] 蒋林. 5G赋能下新闻编辑的技术焦虑与认知调适[J].中国编辑,2020(9):49-53.

[5] 秦梅,袁文业.我国涉农高校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中国农业大学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33(7):949-956.

[6] 罗飞宁.学术期刊编辑的情感劳动:身份建构、价值性和主体性[J].出版科学,2022,30(5):33-43.

[7] 李雪,王占坤,崔晓健,等.科技期刊编辑新媒体出版能力的培育[J].编辑学报,2016,28(6):603.

[8]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3.

[9] 肖婧文.学术期刊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基于学者成长的动态视角[J].传播与版权,2022(2):86-88.

[10] 顏帅.科学传播和评价的“后期刊时代”[J].科技导报,2020,38(20):21-22.

作者简介 秦梅,博士,编辑,研究方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

董金波,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

袁文业,博士,编审,研究方向:学术期刊编辑出版。

推荐访问:探析 培育 学术期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2/65805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