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广播文艺主持的守正创新之道探析

【www.zhangdahai.com--其他范文】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构建全新传播体系、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高度重视。对于播音员主持人来说,需要在加快融合转型的步伐中守正创新,才能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现代传播力。2022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广播融媒体系列节目《铿锵红戏荟》获评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年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文章以作者主持的《铿锵红戏荟》为例,结合全媒体传播体系环境下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重点针对广播文艺节目的创新模式和主持形式,从广播传统品格的坚守、节目主持形式的创新、民族文化自信的注入三个方面,分析论述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的守正创新之道,旨在为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未来的转型升级方向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体系;
广播文艺节目;
主持人;
守正创新;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4-0207-04

在笔者看来,广播、电视、报纸、传统互联网的“物理叠加”不能称之为全媒体传播体系,全媒体传播体系应是以具有独特价值的专业优质内容为根本、以与时俱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保障的新型传播体系。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文艺主持人应坚守内容为王,积极拓展多样传播渠道,增强节目主持的创新意识,注重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守正,创新才有明确方向;
创新,守正才更富活力。

(一)主持内容精准化

广播是听觉艺术,注重内容为王,以声传情、先声夺人。在全媒体时代的语境下,不断变化的是新平台、新技术和新传播环境,而回归“内容为王”的生产理念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广播频率的专业化促进了内容的垂直化、目标的精准化,而节目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尤其是广播主持人“采编播制”的独特工作属性,更应以优质内容为根本,坚守新闻属性,体现党媒担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出品的30期广播融媒体系列节目《铿锵红戏荟》应运而生,节目以历史时间为坐标,以安徽红色经典戏曲为载体,讲述和党史有关的戏曲故事,记录时代发展变迁,内容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是一部生动的“四史主题教育”艺术教材,在安徽省乃至全国尚属首创,旨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作为弘扬主旋律的节目,在内容上深耕垂直领域,精准定位40岁至60岁的受众圈层,依据平台属性,分众化精准传播。主持人将戏曲语汇与主流话语相结合,坚持价值引领,动人的故事、动听的声腔、独到的赏析,让受众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剧中彰显的革命精神、家国情怀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优质的内容既是媒体维系受众、安身立命之根,也是传媒在“流量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思想文化产品,这类垂直化的节目内容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引导功能。

(二)语言创作规范化

播音是指所有的有声语言的创作与传播,有声语言创作把握好三个环节:触发与调动、加工与呈现、接受与鉴赏。首先是触发与调动的环节,主持人看到稿件调动自己内心的情感,先动之以情,这是创作的第一步;
第二步再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声音的加工与呈现,形之于声;
第三个环节就是接受与鉴赏,只有让受众更好地接受,创作才有价值。

主流媒体的主持人必须从坚持党性原则出发,守住播音主持的新闻性和规范性。守正的关键,在于两个重要方面。首先,主持人要明确“正”是什么。所谓“正”,就是主持人对节目的深入理解和感知,在主持节目之前做足功课,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艺主持人的“广义备稿”。其次,坚持严格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好比戏曲的“四功五法”,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师傅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播音员主持人不同于网红主播,网红主播是市场的产物,积累可观的流量,最终落地的途径是变现。而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须时刻谨记自己的身份,要做的是引领,而不是随波逐流。播音主持是语言的艺术,从业者必须对“内三外四”(内在语、对象感、情景再现;
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各个技巧进行雕琢训练,熟练掌握构成播音主持艺术的基本零件,达到言谈举止都有“范”,这些功法“上身”了,才算掌握语言艺术的基本语汇。

(三)融媒表达网感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而融媒表达网感化的提出,是指互联网的传播规律、大众的心理、听众的喜好、平台的特性等总体把控能力。《铿锵红戏荟》既是唱响主旋律的政治担当,也是全面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主动探索。在竞争激烈的全媒体传播格局下,节目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传播模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表达,要有高度,也要接地气。这档节目在捕捉“网感”的过程中,既激活传统,又融入现代,努力让古老戏曲的节奏轻快起来,做到了场景更多元、话题更有趣、观点更專业。

在节目组筹备之时,创作团队就从各媒介平台的传播效果预分析切入,对剧目的选择、采访嘉宾风格、视频调性、音频技术操作等给出针对性建议,确保这档栏目从源头自带“网感”。例如,《铿锵红戏荟》的第一期以黄梅戏新创剧目《共产党宣言》开篇,主持人从“陈望道:‘真理的味道’真甜”获取灵感,确立了“一本小册子”的开场白,通过简洁明快的剧情“引子”,将宏大叙事以浅显易懂的形式呈现给普通受众,在激发用户观看兴趣的基础上引出节目主题。在主持方面延续以往“出镜讲述”形式,又增加了编剧、导演、演员互动花絮及舞台场景资料,“故事”线索更加明晰,“主持人”角色塑造更加鲜明,用丰富的变化来增强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感、时代感和新鲜感,这也是融媒体节目表达的精髓所在。

通过音频视频立体联动、大屏小屏同频共振,形成了多声部传播合声,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传播。据不完全统计,《铿锵红戏荟》全网总年度播放量1.6亿次。随着节目覆盖面的持续扩大和影响力的不断攀升,其新媒体的红色文化品牌效应也在逐渐显现。

(一)依托主持内容,延拓传播渠道

身处数字化时代,当下有一部分青年通常不会选择收听收看传统的广播电视,移动媒体已逐渐成为他们接收资讯以及文化消费的重要平台,没有好内容就不可能留住受众。自2020年起,安徽广播电视台各频率按“统一规划、特色推进”的思路,启动广播视频化工作,工作模式由传统单一的音频思维转化为“音频+视频”的“双语言”。《铿锵红戏荟》作为广播视频化样态的先行探索者,充分发挥戏曲节目视频化传播的丰富性,进一步拓展了广播发展空间。众所周知,戏曲讲究“四功五法”,即“唱、念、做、打”,如果说“唱、念”是利用广播的声音来传播,那么“做、打”则可以利用视频化的手段,弥补传统广播“看不见”的短板。主持人要认识到全媒时代自己的“武器”已不仅仅是一支话筒,短视频、图文,抖音、快手、互联网等关联工具和用户平台都可“为我所用”。

《铿锵红戏荟》的音频版和视频版制作完成后,为确保宣传落地生根,节目针对不同媒体平台的规则玩法,拓展了多样的传播渠道,在学习强国、安徽卫视·ATV、“两微、快抖”进行分发,聚拢目标受众,促使内容在不同媒介平台间转换与流动,形成几何式增長的裂变传播效应,广播文艺主持人在视频化赛道获得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丰富节目样式,挖掘审美内涵

融媒体节目《铿锵红戏荟》既要保留戏曲的本味,又要守正创新,如何做到从窄众到大众的突破,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传承?主持人从节目形式和内容上做了突破。

围绕红色现代戏做好大文章,面对这样的命题作文,主持人把栏目定位为:以历史时间为坐标,以戏曲为载体,记录发展变迁,引领时代风潮。

首先,在节目形式上做了主题化的设置,以“星火燎原”“抗战烽烟”“黎明之光”“时代精神”四大主题篇章串联起30期节目。从第一篇章“星火燎原”中的黄梅戏《共产党宣言》《不朽的骄杨》、京剧《青春之歌》、徽剧《晓天歌行》,到最后一个篇章“时代精神”中的《知心村官》《大湾村的外来媳》《初心》《有凤来黟》,既取信历史,又观照当下。主持人在节目里设计复合的环节,根据不同的剧种和剧目,除了故事的演绎、核心唱段的赏析,还有专家的点评、台前幕后的跟拍,包括上妆、走台、彩排等,通过较强的仪式感让节目更立体、更接地气,摆脱“高冷”。

其次,节目内容守正创新,传承和弘扬并举。主持人在话题引导上提出三个维度:一是展示戏曲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二是挖掘传统审美中的深刻内涵,三是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现代戏题材众象千百,聚焦的核心价值却非常一致,如《晓天歌行》中安徽省肥西县烈士张晓天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青春作伴》中新四军战士受人之托、践行使命的牺牲精神,《有凤来黟》中黟县红光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金玉琴在乡村振兴中的奉献精神。这也正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的体现,这些都是节目的富矿所在。

(三)创新思维理念,赋能主持样态

主持人是节目内容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主”是“思维逻辑”,“持”是“表达技巧”,“人”是“情感共鸣”,主持人是“传播载体”,他们需要用自身的人格力量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格调品位、思想情感、语言修养,去传达信息、塑造形象,才能使观众更容易与节目共情。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必须适时地化被动为主动。那么,作为主流媒体的主持人,如何守正,怎样创新?

1.甘为喉舌,锤炼语言,守播音主持之“正”

知其所来,识其所在,才能明其所往。无论是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还是融媒体节目主持人;
无论是配音,还是出镜,其表达形式都有共同的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要求。中国播音教育奠基人张颂老师在《中国播音学》中提出,播音话语样态有“三性三感”,分别是语态的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和时代感、分寸感和亲切感,这六点要求对于文艺类节目主持人完全受用。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而言,出现在话筒前和屏幕上,就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

播音需要坚持党性原则,这是方向,也是基石。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的形象代表,需要日日自新,才能深刻发挥传播优势,发挥教育和鼓舞的作用,在改革中迈出新的、有力的步伐[1]。此外,作为新闻工作者,播音员主持人的理解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对稿件的驾驭能力,都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有关,这无疑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储备。主持人的成功与否与其认知、艺术修养、表达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

2.拓宽赛道,共情表达,创融合传播之“新”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曾提出“移步不换形”的艺术理论,对于文艺节目主持人来说,媒介舞台更大了,除了面对话筒、面对镜头,还要面对网络、面对小屏,传播方式更多样,广播主持人需要具备较强的镜头感,并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根据节目内容赋予有声语言和副语言表现力。为了让受众深刻领略经典戏曲的恒久魅力,主持人应改变传统媒体单向灌输式的叙事方式,倡导使用第一人称平民化、日常化的语言共情表达。

《铿锵红戏荟》第五期解读到徽剧,主持人爱不释手地摸着行头,发出内心独白:“作为一个从小生长在徽剧团大院的80后,我对徽剧的喜爱由来已久,当国粹京剧日趋繁荣,古老的徽剧却渐渐消散在人们的视野中。在初夏的合肥梨园剧场,安徽省徽京剧院以肥西烈士张璋为原型,创排了现代徽剧《晓天歌行》,我以文艺记者的身份跟随剧组来到排练现场……”生活化的语言亲切、自然、接地气,同时,没有索然无味的陈词滥调,没有宏大叙事的张扬,反而能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

同时,为了让《铿锵红戏荟》节目更能引人共情,主持人采访了十多位戏剧专家学者,挖掘整理黄梅戏、徽剧等具有安徽本土特色的红色题材剧目,做足案头工作,根据不同传播媒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在录制《铿锵红戏荟》之黄梅戏《青春作伴》的广播版时,主持人先以安徽博物院的一件馆藏文物“大江币”为由头,述说剧中的皖南新四军践行诺言,克服重重困难为百姓兑换货币,绝不让群众受一分一毫的损失,通过具有带入感的语言表达和对剧情的解读,赋予听众丰富的想象空间,伴随着密集如雨的大锣大鼓和苍劲有力的胡琴软弓,做到语言与音效的相互辉映。而在录制视频版节目时,则对画面中“唱、念、做、打”等内容进行专业赏析。对于专业性的内容,理解的深度影响着表达的高度;
理解力、表达力和扎实的语言表达功底又构成驾驭稿件的综合能力,也决定着最终的传播效果[2]。融媒体节目《铿锵红戏荟》的主持人针对不同传播平台的受众,做到有的放矢,在传播赛道形成了矩阵效应,这是主持人秉承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理念、实现“广播+融媒体”多位一体的主持样态,也使传播内容有温度、接地气、有特色。

(四)深耕细作垂类,把自己塑造成“角儿”

深耕垂类,向专家型主持人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内容信息对垂直受众的有效抵达。梨园界有句行话“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同样,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文艺节目也是以主持人为中心,主持人如何成长为某个艺术门类的专家型主持人,这对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主持人要认清自己的长处,要培育自己的喜好,要有潜心学习的毅力,要找准发展的定位和方向,要用专心专注的态度做好专业的事情,还要对传播的作品及相关的一切了然于心。

新媒体的浪潮席卷而来,产品不断更新迭代,融媒发声的特征越来越丰富,传播媒介和手段日益多样。全媒体传播体系下的广播文艺主持人应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实现“千人千面”的定制化、精细化和个性化,方能适应新的传播环境、碎片化信息的传播规律。主持人在节目中恰如其分的副语言呈现,也会使传播更加形象生动。例如,以“不屈的伶人”为核心内容的第二十六期《铿锵红戏荟》之京剧《梅兰芳蓄须记》,就借鉴了评书演播方式。节目开场,主持人換化为“说书人”的角色,站在三丈氍毹结合“手眼身法步”对这部戏进行评说,代入感极强,“移步换景”沉浸式的娓娓道来,令观众对梅兰芳蓄须明志的爱国故事有了更直观、更感性的认识。解说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精准且巧妙地把握了传播节奏,精、气、神面面俱到。

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正在构建全媒体传播网,对受众而言,信息接收渠道不断增多,市场需求已经处在相对饱和的状态。在这种背景下,主持人要赢得社会广泛肯定,也离不开自我营销。主持人要有自我宣传的意识,经常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前瞻意识的主持人还开设黄V认证抖音、快手、微博账号,结合热点创建超话,坚定正确的立场,起到正面引导作用,让主持人具有明星效应,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引领时代风潮。可见,在做好节目的基础上,如今的主持人还要学会通过其他媒体、社会活动来增强受众的黏性,在受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最终反哺节目。

(一)具有较强的节目研发能力

主流媒体如何增强民众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文化自知。在新媒体时代,让主持人站在中心点,这一概念被频频提到。虽然过去采编播制也是广播主持人应具备的能力,但整体要求不高,大多主持人能“应付自如”。如今在新媒体的强势冲击下,广播节目简单的采编播制显然不能满足时代需求,这使得众多广播主持人面临在融媒传播中如何破题的局面。要想成为一档融媒体节目的灵魂和支撑,广播节目主持人就必须全身心投入节目研发和品牌打造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全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方向和遵循。放眼全国,传统戏曲文化类节目的回归,是近年来融媒体节目发展的最大变量,从央视到各地卫视,再到抖音、快手、B站,都涌现出一大批风清气正的爆款优秀文化节目。《铿锵红戏荟》坚持“小投入、大情怀、正能量”的节目风格,寻求创新和突破,主持人在“守正”与“创新”中努力实现广播文艺主持人的人文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全媒体时代的声音传播者。中央提出的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工程,也为广电媒体整合外部资源找到又一方向,各地市目前都有相关的配套措施,比如“戏曲进校园计划”“送戏下乡计划”“戏曲振兴计划”“戏曲老艺术家口述历史记录工程”等,这些都是今后戏曲文化类节目题材的富矿所在。

(二)具有较强的舞台控场能力

当下多维的传播环境对于广播主持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秉承“开门办广播”的理念,打造有价值的融合传播品牌,用各种线上线下活动来赋能广播节目,显得尤为关键。如在剧场、校园、广场、社区等公共场所举办各类媒体活动,实现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共同参与[3]。这既考验主持人的基本功底与核心素养,同时也是主持人专业水平的体现和转型升级方向。线上节目与线下活动的相互辉映,既为主持人提供了更舒适、自由的表达场景,也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节目有了“零距离”的效果。

《铿锵红戏荟》系列节目以“红色经典进校园”为题,线下走进清华附中合肥分校、合肥师范三小等中小学校园,通过戏曲传播的方式实现党史学习教育浸润校园,对于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声屏齐放唱响红色主旋律,这也是主流媒体的职责所在。当然,主持人对垂直领域的专注未必立刻就会有明显的成效,此时更要守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因为不断的积累终究会迎来一个爆发的拐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站位,既是主流媒体主持人的时代使命,更是节目产品的自身优势所在,2022年,《铿锵红戏荟》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年度全国创新创优节目。

30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基于中华文明内在精神的话语表达,折射出了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整体思维方式。广播文艺节目主持人在全媒体传播体系下,既要看清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也要关注新兴媒体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节目创新意识,注重文化自信的时代表达,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审美境界,不负党媒使命,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张颂.提高播音队伍素质 开拓播音创作天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1990(3):13-14.

[2] 蒋煜.坚持守正创新传播时代之声:以《安徽新闻联播》为例试论新闻播音主持语言风格的与时俱进[J].新闻世界,2019(10):9-10.

[3] 武东茂.新媒体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新要求[J].记者摇篮,2020(11):145-146.

作者简介 许敬,本科,主任播音员,新媒体部主任,研究方向:播音主持。

猜你喜欢守正创新文化自信主持人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1期)2021-03-29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4期)2020-08-24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25主持人语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1期)2020-03-25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中国广播(2019年3期)2019-04-04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中国广播(2019年2期)2019-03-13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41期)2017-12-05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推荐访问:探析 之道 文艺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qitafanwen/2023/0922/65805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