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自拟“平肝祛痰除湿方”治疗内耳眩晕34例疗效体会】

【www.zhangdahai.com--慰问信】

  摘要:内耳眩晕症(即美民尔氏综合征),它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眩晕”的范围。眩,指目视物皆黑;晕,指目视物皆转;二者症状在临床上往往互见,故称为“眩晕”。近二年来笔者在门诊收治了34例该病症病人,以辨症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用“平肝祛痰除湿方(自拟)”治疗,均获得良好疗效,有效率为82.4%。�
  关键词 平肝祛痰除湿方 内耳眩晕症 美民尔氏综合征��
  
  1 临床资料统计�
  
  内耳眩晕症3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1例,发病年龄最小为10岁,最大者为74岁,其中30~52岁23例,占67.6%。发病病例均无耳道感染。�
  中医辨证分类:①肝阳上亢10;②痰湿蒙蔽8例;③气虚不足8例,④肝肾阴虚8例;�
  
  2 临床表现�
  
  多数发病者是在疲劳乏力休息不佳,情绪变化或感冒后,晨起时突然出现。发病时神志均清楚,伴有视物旋转或自身旋转者28例,伴有耳鸣如潮者6例。患者往往静卧闭目,不能睁眼视物或变换头位。伴有恶心者30例,听力减退耳闷胀感者8例,头昏胀痛或有沉重感16例,大便干结者10例,自发性眼球震顿8例。�
  
  3 “平肝祛痰除湿方”的组成及随证加减法�
  
  主方:钩藤15g 白蒺藜12g 白芍12g 制半夏10g 陈皮8g 姜竹茹12g 茯苓12g 泽泻10g。�
  随证加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者加党参、当归、黄芪。心悸、失眠者加合欢皮、远志、夜交藤。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焦建曲。外感风邪者加荆芥、防风、炙僵蚕;耳胀、耳闷或听力减退者加石菖蒲、益智仁;耳鸣、腰酸者加枸杞子、制首乌、女贞子;眼花目眩者加决明子、忍冬藤,丹皮;头昏者加蔓荆子、藁本、川芎;恶心欲吐者加黄连、佩兰、藿香、吴茱萸、赭石。�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显效:服药后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随访半年以上没有复发;好转:服药后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但劳累后有时有耳鸣、眼花、头昏等症,半年内发作不超过一次,但发作的症状较前减轻;无效:服药后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4.2 疗效统计 显效:1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2.4%。�
  
  5 讨论�
  
  《内经》记载:“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共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5.1 肝风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眩晕,肝风病也”(清《沈氏尊生》)说明眩晕与肝风有关;因此选用平肝熄风药:钩藤、白蒺藜、白芍。�
  5.2 痰 “无痰不作眩,”“眩晕三作总不离于痰火”(元代朱丹溪),这说明眩晕与痰有关,所以用化痰理气和胃药,如制半夏、姜竹茹、陈皮。 �
  5.3 湿 内耳眩晕症一般认为是膜迷路积水膨胀,故此病又有“内淋巴积水病”之称,又“心下有支饮,其人苦昌眩,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根据现代医学对此病病理变化的认识及祖国医学有眩晕“湿”之说。所以选用了渗湿利水药,如泽泻、白茯苓。�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使用“平肝祛痰除湿方”。结合现代药理证明,平肝熄风药如生白芍、嫩钩藤、白蒺藜等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抑制作用及扩张血管作用;祛痰药如半夏等对呕吐中枢有直接镇呕吐作用;半夏、竹茹、陈皮化痰理气,降逆和胃止呕,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化。“除痰需健中,熄风可缓解晕症,”湿从痰生,脾运健则湿自化,湿去则痰消,所以加用白茯苓、泽泻以健脾渗湿。现代药理证明茯苓、泽泻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排出,促进膜迷路水肿减退。

推荐访问:内耳 祛痰 除湿 眩晕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iyongfanwen/weiwenxin/2019/0312/11939.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