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引入_谈课堂引入

【www.zhangdahai.com--其他述职报告】

  摘 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不断提高新课导入的艺术是数学教师的普遍追求。本文从以旧引新,以形引新等六个方面对新课的导入设计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以旧引新;以形引新;以奇引新;以用引新;以误引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4-1
  
  新课的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新课引入的原则是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好的引入方式能起到为学生设置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精力集中,主动、热情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精心设计每堂新授课的引入?
  本人几年来做了一些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以旧引新
   “以旧引新”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符合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思维积极性。根据教育学理论,一切新知识的真正获得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以旧引新,以旧促新,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例如,通过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可以看出定理的结构是类同的,对应角相待的条件是相同的,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应边相待变成了对应边成比例。又如,通过复习分数能分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让学生利用类比法探求分式通分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
  二、以形引新
  在讲授新课时,如果能灵活运用直观 教学手段,诱发学生的形象思维,那么,不仅使学生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引导学生养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思维方法。
  例如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手里拿一个涂上颜色的硬纸片作的圆,在黑板上边移动边叙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的美感,又获得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直观形象。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也可采用类似的引入方法。
  三、以奇引新
  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遇见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住,新异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促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材,努力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觉、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y=ax这节课前,可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白纸,并向学生指出:虽然这张白纸厚度只有0.1毫米,但经过反复对折27次后,其厚度将超过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听了感到无比惊讶,都处于迫不及待的期望和等待之中。这时,教师顺势导入,边计算边说明:纸对折一次厚度是0.1×2=0.2毫米,对折两次厚度为0.1×22=0.4毫米……当对折第二十七次时,其厚度为y=0.1×227=131421.7728米,大于珠穆朗玛峰8848米。如此独特、优美的引入恰到好处地把学生引入诱人的知识境界中,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也得到相应的激发。�
  四、以用引新
  数学的特点之一是应用的广泛性,这是数学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数学内容虽然高度抽象却仍能蓬勃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能有意识地、经常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抽象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力量,领会数学理论源于实际,又转过来为实际服务的真理,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有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比如,在讲“黄金分割”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指出在设计工艺品或日用品的宽和长时,常设计成宽与长的比近似为0.618,这样易引起美感;在拍照时,常把主要景物摄在接近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处,则显得更加协调、悦目。这样引入新课,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使学生思维的目的性得到了应有的训练。
  五、以误引新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中的误,善于“设”误,善于恰当地处理误,使学生在对误的反思中悟得深刻、悟得透彻。
  比如,讲“数学归纳法”时可作如下处理:先用华罗庚教授著名的“取球试验”说明归纳法、完全归纳法及不完全归纳法的概念。再提出问题:数列�{an}中, an=(n2-5n+5)2,通过计算有a1=1, a2=1, a3=1, a4=1,你能得到什么?生:an=1(n∈1N)�(误);试问其他学生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计算不难发现结论错误。从而说明由不完全归纳得出的结论未必正确,继而提出问题: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用什么方法推导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证明。怎样证明呢?能用完全归纳法证明吗?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对所有的自然数都加以证明就可以了。随后发现这个工作无法完成,及时引入推砖游戏进而得到了数学归纳法。
  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训练了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误”既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又深化了对归纳法的认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

推荐访问:引入 课堂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shuzhibaogao/qitashuzhibaogao/2019/0320/2527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