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多大需要做手术 胆囊息肉需要及时手术吗

【www.zhangdahai.com--读后感】

  小王在年度体检时,医生说有胆囊息肉,提示要他去做进一步检查治疗。小王听别人说胆囊息肉会发生癌变,因此忧心忡忡,询问医生是否需要手术切除。   胆囊息肉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往往是在健康查体,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查B超发现的。胆囊息肉是指发生于胆囊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或胆囊壁向腔内突出病变的总称。其形态不一,常见半球形或球形,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可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两者为非肿瘤性息肉,占胆囊息肉的绝大多数,一般不会癌变。只有少数是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和早期腺癌。
  腺瘤性息肉不仅有恶变倾向,而且有较高的癌变率。手术前诊断的腺瘤性息肉切除后,经病理检查证实,有少数是早期胆囊癌。换言之,有的腺瘤性息肉实际就是早期胆囊癌。由于早期胆囊癌没有特异性症状,临床上诊断很困难,往往混在腺瘤性息肉中,只有手术切除后做病理检查,才能予以鉴别。有人报告在腺瘤性息肉中,早期胆囊癌占25%左右。可见,要警惕早期胆囊癌,就要重视腺瘤性息肉。因为一旦出现右上腹痛、黄疸、胆囊肿大甚至腹水等表现,胆囊癌往往已到了晚期。早期胆囊癌与晚期胆囊癌的预后有天壤之别。前者单纯切除胆囊,有些人就可能治愈,而后者即使做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甚至是扩大根治手术,预后也很差。
  区分息肉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是恶性还是良性,单纯依靠B超检查结果不能肯定。但这并不等于说B超对区别两者就没有帮助,而是大有作为。有人把B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研究,认为根据B超检查的息肉大小、单发或多发、有蒂或无蒂、是否合并胆囊结石,有助于判断是否腺瘤性息肉。(1)息肉直径小于0.5厘米的,都是非肿瘤性息肉;直径在0.5~1厘米的,有少数腺瘤性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的,大多数是腺瘤性息肉;直径>1.5厘米的,混有早期胆囊癌。通过B超监测,直径增大者大多为腺瘤性息肉,而数量增多者大多是非肿瘤性息肉。(2)腺瘤性息肉以单发、广基无蒂的为多,而多发、有蒂的多数是非肿瘤性息肉。(3)虽然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息肉都可以合并胆囊结石,但合并结石特别是直径超过1厘米的较大结石,多见于肿瘤性息肉。少数情况下,也就是在B超难以做出区别时,还可以配合内镜超声与CT增强扫描,以鉴别是否肿瘤性息肉。
  发现了胆囊息肉该如何办?不言而喻,对于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应果断手术切除,以免后患。目前认为,B超检查发现具备下列指征之一者,均提示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大,是手术切除的适应症:(1)直径大于1厘米的单发息肉或广基息肉。(2)直径小于1厘米,但通过B超监测发现中近期内增大者。(3)合并胆囊结石者。(4)内镜超声与CT增强扫描提示为腺瘤性息肉者。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息肉直径大于1.5厘米是绝对手术适应症。
  消化科医生仔细看了小王的检查结果,认为小王不具备上述手术指征,也就是不需要马上做手术。但医生提醒他应当定期进行B超监测。
  凡是胆囊息肉直径小于0.5厘米者,要求每年做一次B超监测;直径0.5~1厘米者,每3个月至半年监测一次。如果在连续监测中发现息肉增大较快,或直径超过1厘米时,需要及时手术切除。如果监测过程中变化不大,就不要急于手术。这是因为息肉的切除实际上是切除整个胆囊。胆囊切除后,有少数人会导致消化不良与返流性食管炎等合并症。这些合并症是因为胆囊缺失造成的,属于器官缺失性症状。当然,对于多数人来说,即使胆囊缺失,机体也会发挥代偿机能,而不会有合并症。但是,毕竟谁也无法预测,小王手术后是否会有器官缺失带来的合并症,所以不要急于手术。

推荐访问:胆囊息肉 手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duhougan/2019/0424/9320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