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观察] 交锁髓内钉

【www.zhangdahai.com--群众路线心得体会】

  【摘要】 目的 总结股骨干骨折临床特点,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46例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骨折愈合和患肢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使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患者可以有效对骨折进行固定,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愈合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使用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临床观察
  
  作者单位:536100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骨科外三科
  
  股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其中以股骨干骨折较为多见。股骨干解剖结构决定其是进行髓内钉固定的理想部位;交锁髓内钉因具有强度高,抗旋转、损伤力强等优点而被临床上广泛采用[1]。本院于2002年3月至2010年4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46例新鲜股骨干骨折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患者中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23~67岁,平均(42.67±10.62)岁。骨折原因包括车祸32例,高处坠落伤12例和摔伤2例;左侧股骨干骨折24例,右侧股骨干骨折21例,双侧股骨干骨折1例。按AO原则分类,A型27例,B型12例,C型7例。
  1.2 手术方法 患者术前纠正血容量不足,应用抗生素1 d,根据健侧肢体或牵引下X线片决定髓内针的长度。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手术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进行。于患侧大粗隆顶点至髂骨翼水平处行直切口,长约7 cm,逐层切开、分离,以大粗隆顶点偏内后侧梨状窝处为进钉点。透视下闭合牵引复位后植入导针,导针越过骨折端,然后使用髓腔锉沿导针从直径8 mm开始逐级扩髓,髓腔锉每次增加1 mm扩至较所选髓内针大1号的直径后,固定髓内针与连接器,沿导针顺行打入髓腔后在髓内钉上下各锁入2枚锁钉。最后,在透视下证实髓内钉位置良好,锁钉准确,髋、膝关节无影响后缝合、包扎。
  1.3 术后处理 术后抬高患肢,24~48 h拔除引流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无感染迹象者3 d后停用;术后3~5 d后开始负重,重量约为10 kg。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所有病例术后复位满意,骨折愈合良好,无锁钉断裂等并发症,无肢体缩短及旋转畸形,无功能障碍和严重感染。随访时间最短为7个月,最长36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愈合后取出内固定38例,占82.61%;临床愈合7例,占15.22%;延迟愈合1例,经处理后8个月后愈合。所有病例肢体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骨折愈合率100%。
  3 讨论�
  股骨是主要的负重骨,对治疗效果要求较高,至少达到功能复位,缩短畸形不超过2 cm。牵引治疗通常难以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而钢板固定创伤大,可对骨折血供造成严重破坏,且抗骨折旋转强度不如交锁髓内钉,不利于术后骨折愈合。交锁髓内钉是治疗股骨干骨折主要器械之一,也是十分有效的措施,与其他骨折固定手段相比,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交锁髓内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所受负荷小于钢板,不容易发生疲劳折断[2];交锁髓内钉弹性固定于中轴线,既能保持一定的固定强度,又能使骨痂受到的负荷逐渐增加,保持骨折愈合必需的纵向应力,促进骨愈合;受到应力遮挡较小,可避免由此导致的骨皮质坏死[3];此外,交锁髓内钉固定患骨,能有效防止骨折端旋转和缩短移位[4]。因为交锁髓内钉固有的优点,数十年来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已是长骨骨干骨折固定的主要措施之一[5]。�
  术后功能锻炼是恢复患肢功能的重要环节,在不影响骨折固定效果前提下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患肢功能恢复和骨折愈合均有重要意义。交锁髓内钉在患骨两端使用上下两组锁钉固定,交锁固定患骨,使患者能早期即进行功能锻炼。本组病例治疗中亦发现患者在术后3~5 d后即可进行重量约为10kg的负重锻炼,为患肢更好地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骨折愈合是术后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愈合不良可加重患者负担,严重者可能留下畸形和功能障碍。交锁髓内钉存在上述促进骨折端生长的优良特性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优点,为骨折愈合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组病例中,绝大部分病例达到骨折愈合,仅有1例延迟愈合,延迟愈合主要原因是高龄、基础疾病多、低蛋白血症等。�
   总之,对于股骨干骨折患者,必须遵循骨折处理一般原则,恰当选择交锁髓内钉,术后早期进行功能恢复;配合合理术前准备,术中注意无菌原则即可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参 考 文 献
  [1] 王宝军, 刘振宇, 赵亮, 等.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11(12):1118-1121.
  [2] 穆尚强, 袁志, 张磊, 等. 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11(9):845-849.
  [3] Jencikova-Celerin L, Phillips JH, Werk LN, et al. Flexible interlocked nailing of pediatric femoral fractures:experience with a new flexible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compared with other fixation procedures. J Pediatr Orthop, 2008,28(8):864-873.
  [4] Lewis G. 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humeral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s. Biomed Mater Eng, 1997,7(2):149-157.
  [5] Dhakal AP, Awais SM. Management of femur shaft fracture with close lock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comparison of Variwall and predrilled Kuntscher nail. Nepal Med Coll J, 2003,5(2):73-78.
  

推荐访问:股骨 骨折 临床 观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qunzhongluxianxindetihui/2019/0410/6757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