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与晚清山东文学想象:老残游记评价

【www.zhangdahai.com--助学金申请书】

  【摘 要】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以深厚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著称于世。刘鹗把具有独特文化形象的山东作为《老残游记》故事发生地。在这里上演了一次独特的自然、社会、心灵之游。并塑造了“文化山东”、“美景山东”、“风俗山东”、“变化中的山东”等等关于晚清山东的文学想象。
  【关键词】刘鹗;《老残游记》;晚清山东文学想象
  前 言
  王德威在《想像中国的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文学与电影作为社会性象征活动,不仅“反映”所谓的现实,更参与、驱动了种种现实变貌。” [1](P5)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山东文化形象就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政治,文化,哲学等逐渐积淀形成的。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在现代传媒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通过文学的创作和阅读对某一地域文化形成一种想象,文学想象建构了一系列的地域文化形象。当然文学想象不仅单纯的记录或是反应这一地区的文化形象。而是起着更为重要的文化塑造作用。《老残游记》既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视听觉享受也揭露了令人不忍听闻的人间惨剧。也建构了一副别开生面的晚清山东文学形象,作为齐鲁文化象征的黄河,泰山和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精神在书中或作为寓言,或直接作为描写和阐释对象都多次出现。并且就是在这三个地方作者阐述了他的主要思想观念。并塑造出“文化山东”的文学想象。
  (一)黄河文化形象
  首先书中第一回老残来到山东古千乘地方,遇到了一个大户黄瑞和,得了一身奇病:浑身溃烂,每年总要溃几个窟窿,今年治好这个,明年别处又溃几个窟窿。经历多年,没人能治的。这病每发都在夏天,一过秋分,就不要紧了。经过老残用大禹的法子一治,这年虽也有小溃烂,却一个窟窿也没有。众所周知,黄瑞和就是黄河象征。这段经历也和刘鹗在山东治理黄河的经历是一致。大概灵感就是来自自己的经历。但这个总是溃败的黄河不也正是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祸事迭起。众列强包藏祸心,借机蚕食的整个国家局势的写照吗?所以后面紧接着老残做梦梦见一只将倾的帆船。刘鹗之子刘大绅直接就说此船喻中国。二十三四丈,喻行省数。掌舵四人,喻军机大臣人数;八桅,喻行省总督人数;新旧,则喻当时督臣性质;东边有一块,约有三丈长短,喻东三省;船上扰乱情形,喻戊戌政变;高谈阔论人,喻当时志士;汉奸喻自己。[2](P394)作者在开篇第一回就表明对国家的前途的忧戚态度,国家处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机关头。可是这上面的人要么就是只知自保,要么就是残害百姓以自肥,还有人妖言惑众。所以老残和朋友看到这一幕之后,就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赠送罗盘,找出行船的正确方向。这正体现了刘鹗奔走一生想为国家富强寻找出路的抱负和追求。虽然作者极富高瞻远瞩的目光和敢于实践的精神,但生不逢时,最后大都以失败告终,为此还得到许多诽谤和误会。所以作者只好把一腔热血寄托于小说中。而且把这个具有政治意义的故事放在山东,并以黄河,泰山等作喻,可看出山东在刘鹗心中的文化意义,正如其在其他传统文人心中一样是终极文化信仰所在。
  (二)儒家文化形象
  在“桃花山访贤”一节中,我们经常关注到的问题是这四回是否因为主人公的缺席而脱离了主题,或是否因为夹杂的迷信和批评革命者而降低了她的艺术水准。但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姑对于儒释道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见解正体现了刘鹗思想之广博和独到之处。�姑首先提出了儒释道三者相通的观点。“儒、释、道三教,……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3](P307)接着她认为其中最好的就是儒教“惟儒教公到极处。你看孔子一生遇到了多少异端,如长沮,桀溺等人,均不十分佩服孔子,而孔子反赞扬他们不置;是其公处,是其大处。所以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若佛道两教,就有了蝙心:惟恐后世人不崇奉他的教,所以说出许多天堂地狱的话来吓唬人。这还是劝人行善,不失为公。甚则说崇奉他的教,就一切罪孽消灭;不崇奉他的教,就是魔鬼入宫,死了必下地狱等辞,这就是私了。” [4](P308)�姑又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儒教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批评“可惜儒教失传已久,……却把孔孟的儒教被宋儒弄的小而又小,以至于绝了!” [5](P309)在这里刘鹗主要想提出的一套理论就是恢复最初儒家思想。
  在这里刘鹗借�姑之口道出了自己对于孔孟的儒家之道的推崇。对于汉之后众人对儒家精神的误解荒谬之处,对儒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所以在这里刘鹗希望恢复到孔孟时期的儒家精神。这种观点不由刘鹗化身老残道出,却是在老残缺席的情况下,在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山东平阴县桃花山上,由一个隐居世外的妙龄女子道出。我想这其中包涵的深意就是希望在儒家发源地的齐鲁大地上,在一个没有受世俗污染的地方,寻找最初的儒家信仰。以孔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文化渊源。在士人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再一次印证并丰富了“文化山东”的文学想象。
  (三)泰山文化形象
  在《老残游记》续集中,故事背景仍在山东境内,这次移到了齐鲁文化另一象征地泰山来展开。文章一开篇写老残和德慧生一起结伴回乡,在途中路经泰安,应为德夫人要上泰山上香,所以众人一起游览了泰山。去泰山上香祈福历来是一种民间传统。官方从秦朝开始就有历朝历代的皇帝来泰山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最高的祭祀礼仪活动,从“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可以看出,泰山封禅关系到政权的稳定,皇位的巩固和天下的兴亡。所以泰山无论在官方还是普通大众,尤其是文人名士们,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排解的泰山情结。泰山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座自然的山,更是一座精神的山。他们对于泰山,有一种强烈的精神归属感。书中所说德夫人要上山烧香,我想更是老残(刘鹗)精神上的泰山祭祀膜拜之旅。在上山前,老残首先和德慧生就太谷学派的思想观念进行了阐释。上山之后,老残及德慧生等人在斗姥宫遇见了一位奇女子逸云。老残又借逸云之口及其顿悟过程进一步解释了太谷学派的思想。太谷学派的思想老残在桃花山上,黄龙子和�姑已经有了一番大肆的宣扬。在这里,刘鹗更多是想解释辩驳世人对其的误解。当时清朝因为太谷学派和捻军的联系,认为太谷学派在政治上有反叛倾向。并在1866年被清政府藉口山东“黄崖教匪”一案屠戮数千人。因此太谷学派从此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多被世人所误解。作为太谷学派传人李龙川的入室弟子,刘鹗思想中太谷学派的色彩相当浓厚。刘鹗称赞太谷灯“样式又好,火力又足,光头又大,五大洲数他第一” [6](P332)应该是寓意了他对于学派创始人周太谷的思想品德推崇。所以刘鹗在多次写了太谷学派的思想后,来到泰山脚下,仍然有对其进行了一番阐释,可见刘鹗想在古代帝王进行封禅,得到上天承认的地方,也想对太谷学派进行沉冤昭雪。刘鹗把泰山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其最重要的思想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即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念,另一方面也重审了山东在传统文化中是信仰中心这一文化形象。展示了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素养,再一次印证了“文化山东”的文学想象。
  
  【参考文献】
  [1]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3]刘德隆,朱禧,刘德平.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4][5][6]刘鹗,�朴.孽海花・老残游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老残游记 晚清 山东 想象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erenwendang/zhuxuejinshenqingshu/2019/0320/2556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