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疾病中医舌脉象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气虚的舌象和脉象

【www.zhangdahai.com--信访维稳公文】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内镜下消化疾病的病理类型与消化疾病中医舌脉象相关规律,探讨消化疾病观舌识病,以脉测证的相关规律。方法 采用临床分析比较与数据统计的方法对内镜下消化疾病患者病理类型及其中医舌脉象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研究,并对两者联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消化疾病患者中医舌脉象表现与消化内镜下诊断完全一致占74.5%,基本一致占20.7%,总准确率为95.2%。结论 消化疾病的中医舌脉象可作为消化疾病观舌识病,以脉测证参考指标。
  【关键词】消化疾病;电子胃镜(内镜);中医舌脉象
  
  消化疾病的发病率占人类系统疾病第一位,此类患者在内镜下不同的病变有不同的病理特征,其中医舌、脉象亦具不同表现和征象。通过对消化疾病患者中医舌、脉象及内镜下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消化疾病中医中医舌、脉象与内镜下病理类型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笔者从2005年3月至2009年10月由胃、肠镜检查室、门诊和病房相结合,排除兼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及资料不全者或内镜下未能确诊患者,共采集符合消化疾病症状患者16800例,调查研究分二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调查人数为9649例患者,第二阶段调查人数为7151例患者,年龄在15~60岁范围,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1.2 诊断及相关标准 消化疾病内镜诊断标准根据《消化道内镜术》⑴作为诊断标准.中医舌、脉象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2]有关舌诊、脉诊的论述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判别分析(discriminatory analysis)方法,应用SPSS 11.5软件完成,P   3.2 脉象的变化与消化疾病相关性 中医脉诊作为具有两千多年经验的诊断方法,其原理可概括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外在所表现出的种种征象(四诊信息)与内部疾病的本质(证候)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3]。因此脉象的产生、变化与脏腑气血津液,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疾病的病位、性质、邪正盛衰以及疾病的预后都反映在脉象的变化之中。笔者在5年的研究中,共对9649例患者做为研究,用7151例患者来检验,发现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大肠疾病慢性炎症性疾病早期以滑数脉为见,病变日久黏膜糜烂、出血脉象多以弦数多见,特别是返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肝气不舒或肝气横逆犯胃)、慢性结肠炎(肝气乖脾)以弦数为主。在溃疡病中以弦脉、数脉为主,溃疡出血患者多为细弦脉、濡脉、沉脉。溃疡性结肠炎中多以滑脉、数脉多见。综合表(1)表(2)中可以看出,舌、脉象与内镜相有很大的相关性。
  3.3 观舌识病、以脉测证与内镜下消化疾病黏膜相的相关性 《辨舌指南•辨舌总论》云:“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浅。”舌象能反映五脏六腑病变,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望舌可以判断正气的盛衰,分辨病位的深浅,区别病邪的性质,推断病邪的进退。舌质的颜色反映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苔质苔色反映病位深浅,病邪性质。“舌为脾之外候”,与脾胃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故胃、肠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必然能通过舌象反映出来。王辉,王垂杰,张会永[4]经多年临证探索出脾胃病舌象、脉象所共有的规律,总结出一套“观舌识病”及“以脉测证”的理论。本文重点研究舌、脉象与内镜像关系结果表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大肠黏膜病变程度与舌象的变化有着内在联系,黏膜红相、充血、水肿,病理改变较轻,以淡红舌为主,脉象为数脉,说明脏腑气血未伤。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癌变,病理改变较重以红、暗、紫舌为主,具有瘀热的特征,邪气损伤正气,深入营血,热邪迫血妄行,热盛肉腐,气血凝滞,瘀血内停,导致黏膜的如此改变。由此推测黏膜由红相、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癌变与舌质由淡红、红、暗、紫呈正相关系。脉象由数→滑→弦→细数→濡脉,表明病邪由表入里,由气分转入血分。黏膜红相、充血、水肿病变轻,邪气尚浅,以白苔为主,病邪具有寒湿的特点,脉象表现迟、缓脉居多,这于胃肠被寒湿所困有关。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癌变、病变深重,舌苔以白厚、黄厚腻、黄苔为主。说明邪气亢盛,深入脏腑,湿浊内蕴,阻滞中焦,郁而化热,阳气被遏,病邪以湿、热为特征。由此可以推测黏膜由红相、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癌变与舌质由薄到厚腻,苔色由白苔到黄呈正相关。脉象则由数到弦数或滑数。通过以上观察分析可以概括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大肠黏膜红相、充血、水肿的舌象以淡红舌白苔为主,表示正气未伤邪气不盛病位浅,病邪性质以寒湿为主,脉象以迟、缓脉为主。黏膜糜烂、出血、溃疡、癌变的舌象以红、暗、紫舌白厚腻、黄厚腻、薄黄苔为主,表示正气已伤,邪气亢盛病位深,病邪性质以湿热瘀为特征,病势虚实挟杂。总之“久病必虚”久病多瘀“湿热内停”郁而化热。脉象以弦数或滑数为主。观察舌、脉象的变化能反映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大肠黏膜的病变程度和性质对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吴锡琛.消化道内镜术.江苏科学枝术出版社,1992:2.
  [2]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37.
  [3] 王滨,牛欣,文仁都,等.现代脉诊研究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4):273.
  [4] 王辉,王垂杰,张会永.观舌识病以脉测证.北京中医,2007,26(1):24-25.

推荐访问:脉象 相关性 消化 中医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xinfangweiwengongwen/2019/0408/6340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