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_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以消除吗

【www.zhangdahai.com--安全生产总结】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因素,了解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级别及患病年限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收治的28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患高血压年限及高血压级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86例高血压患者有179例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6.8%,且与性别和年龄有显著相关性,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与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受性别和年龄影响,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对其无明显影响。因此对男性和高龄的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及药物干预,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影响因素
  �
  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等病理变化的总称。常见的动脉硬化有三种,即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钙化和小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动脉硬化,常累及大中等大动脉,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很多,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等[1],性别与年龄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目前公认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2],本研究是对不同性别、年龄、高血压级别及患病年限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别。为筛选高危人群,及早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提供临床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7年4月至2008年5月本院病房收治的2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121例,女147例,年龄31~90岁,平均(66.175±11.439)岁。将患者年龄段分为6个阶段,1为30~39岁,共3例,均为男性;2为40~49岁,共20例,3为50~59岁,共61例,4为60~69岁,共65例,5为70~79岁,共90例,6为80岁以上,共29例。患病年限分为6个阶段,1为≤1年,2为1年以上5年以下,3为5~10年,4为10~20年,5为20~30年,6为30年及以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的标准即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Ⅰ级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SBP)140~159 mm Hg或舒张压(DBP)90~99 mm Hg,Ⅱ级高血压为收缩压(SBP)160~179 mm Hg或舒张压(DBP)100~109 mm Hg,Ⅲ级高血压为收缩压(SBP)≥180 mm Hg或舒张压(DBP)≥110 mm Hg。�
  1.2 研究方法与仪器 使用美国GE公司Logic-9型彩色多普勒显像仪,由专人测定,探头频率12 MHz,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检查对侧,充分暴露颈部,按常规横纵向扫查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外动脉。在颈总动脉距分叉处近端约2 cm处测量颈总动脉(CCA)内径、颈内(ICA)、颈外动脉(ECA)内径,分别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MT),为后壁的内膜表面经中层到中层与外膜相移行处的距离,颈动脉内-中膜厚度(TMT)大于1.0mm时(动脉分叉处可大于1.2 mm)即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3],斑块形态多不规则,突出于管腔,内部结构呈弱或等回声者为软斑,斑块纤维化、钙化,内部回声增强,后方伴有声影者为硬斑。记录斑块部位、范围、数量及回声特点等,估测斑块处的管腔内径有否狭窄及其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数据处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见下表1。�
  
  注:X1为性别,P=0.001<0.05;X2为年龄,P=0.000<0.05;X3为患病年限,P=0.184>0.05;X4为高血压级别,P=0.108>0.05�
  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高血压患者患病年限及高血压级别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286例高血压患者有179例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66.8%,其中男性发生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有90例,女性为89例。男性发生率为74%,女性发生率为61%,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3],在本研究的前期工作中也观察到同样的结果,49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为40.9%,并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到80岁及以上已达100%。且男性高于女性。目前公认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约为无高血压者的3~4倍,收缩压与舒张压升高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4]颈动脉IMT增厚部位出现斑块的几率明显增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 IMT的改变早于斑块的发生,由于斑块的不稳定性,尤其是软斑块,会引起动脉管腔狭窄致供血不良,并会发生出血、坏死、溃疡、钙化、栓子脱落等增加脑卒中、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而硬斑表面纤维化、钙化不易破裂,病情相对较轻。许多学者认识到斑块的组成成分较斑块侵犯管壁的范围更能预测临床出现心性猝死和或卒中等急症的可能[1]。�
  长期高血压及伴随的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该病变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肌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5],但在本研究中高血压患者患高血压的年限和高血压级别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影响,考虑可能与本研究样本含量小有关,应继续积累样本进行临床观察,另外多数患者发现高血压后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药物干预,虽然患者血压最高可达Ⅲ级,但血压并未持续在Ⅲ级,多数患者血压平时可控制在Ⅲ级以下,这也就相对延缓了动脉硬化的进程。在本研究中还观察到在患者年龄和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别的情况下,Ⅰ级高血压和Ⅲ级高血压、高血压患病年限≤1年和≥30年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也无差别。但从临床资料可看出Ⅲ级高血压患者患病年限长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严重,一般为多发斑块,且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在二维彩超表现为内膜增厚,并凸入血管腔内,当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1.0mm(动脉分叉处可大于1.2 mm)时即可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当病变累及中膜时,管壁的三层结构消失,出现大小不等的斑块,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应用二维超声可明确斑块位置、大小、及回声特点,间接判定血管狭窄程度[1]。有报道应用高频彩色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准确率高,与动脉造影符合率为90%[6],且无创伤、无痛苦、重复性好,无创伤性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筛选高危患者的有效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受性别和年龄影响,男性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升高而升高;而与高血压级别和患病年限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对男性和高龄的高血压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及药物干预,对于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参考文献
  [1] 曹铁生,段云友.多普勒超声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1-346.�
  [2] 余振球,赵连友,惠汝太,等.实用高血压学.科学出版社,2007:1477-1479.�
  [3]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0-263.�
  [4] 朱文晖,李瑞珍,肖际东,等.应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250-251.�
  [5]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7-268.�
  [6] 周雪珍.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3):54.�

推荐访问:原发性 硬化 高血压患者 粥样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anquanshengchanzongjie/2019/0407/6012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