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结肠造影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33例分析]巨结肠怎么治

【www.zhangdahai.com--表态发言】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结肠造影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的诊断价值,提高术前X线检查诊断的准确率。方法:收集我院诊断明确的先天性巨结肠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改良后结肠造影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在X线腹平片上都有肠胀气扩张等不全性低位肠梗阻表现。X线钡灌肠均可见明确的结肠痉挛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常见型19例,占57.6%;短段型7例,占21.2%;长段型5例,占15%;超短段型合并肛门狭窄1例,占3%;不典型巨结肠1例,占3%。结论:x线结肠造影安全、简便、有效,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改良法;结肠造影;先天性;巨结肠
  中图分类号:R7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69-02
  
  先天性巨结肠(Hischspmng disease,HD)是婴幼儿较常见的先天性结肠发育畸形,在消化道先天性畸形中其发生率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位居第二位。临床上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是结肠造影,传统的结肠造影方法由于受一些技术因素的影响,诊断准确率不高,我院自2004年12月至2005年lO月,应用改良后的结肠造影方法,对33例临床拟诊HD的患儿进行检查,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改良结肠造影方法诊断准确率达97%,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男21例,女12例,男女之比3:2,与文献报道4:1略有不同。年龄从出生1天新生儿至2岁7个月幼儿,临床均有腹胀、便秘、新生儿胎便排出延迟等表现,33例均行X线立位腹平片及结肠造影检查,其中26例行手术根治及术后病理切片诊断。
  
  2 结 果
  
  2.1平片表现
  本组33例,X线腹部平片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腹部膨隆,大小肠管积气扩张,以外围结肠积气扩张为明显,可见液平面、盆腔直肠区气少或无气等低位性肠梗阻表现。
  
  2.2造影表现
  结肠造影见病变结肠痉挛狭窄,病变段以上结肠显著扩张,其内可见大量粪便滞留,钡剂与粪便混合形成钡粪混合征。痉挛狭窄肠管与扩张肠管之间连接形成移行段,形似漏斗状,其中常见型19例,占57.6%;短段型7例,占21.2%;长段型5例,占15%;超短段型合并肛门狭窄1例,占3%;不典型巨结肠1例,占3%。
  
  2.3病理检查
  本组33例,其中26例手术根治,术前X线诊断与手术后切除的病变结肠病理切片对照,诊断结果完全一致。
  
  3 讨 论
  
  先天性巨结肠(HD)是婴幼儿较常见的先天性结肠发育畸形,其发生率国内外的报道不一。目前多数文献报告为1/5000。据统计,男性占79%,女性占2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有关该病的形成,目前认为是由于胚胎发育早期,受RET基因的影响以及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感染、中毒、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等,或者遗传基因变异,消化道神经嵴细胞在顺序移行发育过程中,使肠壁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突然停止发育和发育不成熟,导致肠管肌间神经丛内的神经节细胞先天缺如,使病变肠管呈持续痉挛状,造成功能性肠梗阻,其近端结肠继发扩张。所以先天性巨结肠的原发病不在扩张与肥厚的肠段,而在远端狭窄肠段。由于无神经细胞肠段范围长短不一,为便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因而在手术治疗前的诊断分型上,国内分型已趋于一致,分型方式如下:
  ①超短段型:病变肠段局限于直肠远端,距肛门上2~3cm范围。
  ②短段型:病变肠段包括直肠近中下段以下,通常为第二骶椎以下肠段。
  ③常见型:病变肠段自肛门起向上达乙状结肠远端,通常超过第一骶椎以上。 ④长段型:病变肠段延至乙状结肠或降结肠。 ⑤全结肠型:病变肠段波及全部结肠及末段回肠。 ⑥全肠型:病变肠段波及全部结肠及回肠、空肠。 以上各型中,常见型占75%左右,其次是短段型,占5%~10%。
  X线结肠造影检查对HD病变的定位定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造影可直观病变结肠形态及范围,动态观察结肠蠕动功能,直接在x线片上分出各种类型,术前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临床检查方法,是目前公认安全、简便、有效、应用广泛、无创伤的首选方法,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取代的主要手段。结肠造影应用于结肠疾病诊断已有数十年历史,传统的结肠造影程序方法如下:
  ①检查前患者先通便,清洗肠道。
  ②肛门插管后注气囊,堵塞肛门后再注入造影剂。
  ③造影剂充盈全部结肠后才摄X片。
  ④患儿立即排钡即复查结肠生理功能。
  在日常工作中,上述传统的结肠造影方法在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中,有如下缺点:
  ①清洁肠道后因肠道受外界刺激,所反映出的影像失真,影响病变肠段的观察,易漏诊误诊。②气囊充填于直肠内,短段型及常见型巨结肠易漏诊。③造影剂完全充填全部结肠,易使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重叠,不易分辨。④复查结肠排出功能间隔时间短,得出的信息不很准确。
  基于上述原因,传统的结肠造影常易出现误诊漏诊,特别是对常见型、短段型的误诊漏诊率较高,而这两型HD占所有病变的85%以上,因此,在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结肠造影检查程序中,笔者改进如下:①检查前不清洁肠道。②插管不注入气囊。③造影剂充盈达扩张段结肠后立即拔管摄片。④60min后复查结肠功能,根据情况再决定24h后复查。
  我院自2004年12月起,应用改良后的结肠造影方法,33例应用改良结肠造影法检查,造影明确诊断,其中26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
  综上所述,改良后的结肠造影方法对诊断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明显优于传统的结肠造影法,相对于其他的临床检查方法,如直肠肛管测压法、直肠粘膜或肌层活检法等来说,改良结肠造影法有简便、易行、有效、无创伤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 王慧瑾 邓德灵]

推荐访问:结肠 造影 先天性 改良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nghuazhici/biaotaifayan/2019/0324/33598.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