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展 引起咳嗽的非感染病因

【www.zhangdahai.com--师德师风建设】

  摘 要:感染后咳嗽是指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的疾病,在我国2009年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归属亚急性咳嗽;在中医指患者不慎罹患外感,经治疗后外感表证除而遗留咳嗽久而未愈者。其病因、病机尚未明确,西医、中医治疗各有其道,本文对近年来的感染后咳嗽相关文献做简要综述。
  关键词:感染后咳嗽;病因;病机;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4-0074-02�
  在美国ACCP协会2006年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和中国2009年版《咳嗽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均独立将感染后咳嗽归为亚急性咳嗽。感染后咳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特点: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粘痰;胸片所见阴性;咳嗽有自限性,最终通常会自行消退,病程一般3~8周。感染后咳嗽属亚急性咳嗽,可通过咳嗽持续时间与慢性咳嗽(8周以上)相鉴别。对成人感染后咳嗽的发生率尚不清楚。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1],在未经选择的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者中,其发生率为11%~25%;而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大部分未被诊为感染后咳嗽。对大部分儿童患者,仍不能确定导致感染后咳嗽的特定感染源。近年来医学期刊中的文献对感染后咳嗽的论述篇幅不多,综观其病因病机及治疗的探讨现总结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1.1 外邪未尽,留客于肺 六淫或时行疫毒侵袭人体,致卫表不和,发为感冒,在经过抗生素、抗病毒等一系列治疗后,清热解毒之力有余,而疏风解表之功不足,致使表邪未尽,留客于肺,肺失宣肃,气逆而咳。以风为六淫之首,首先犯肺,或夹寒邪、热邪、燥邪、湿邪,留恋于肺,影响肺之宣肃,而致咳嗽发生。
  1.2 正气不足,驱邪无力 素体正虚或病久邪伤正气,正气不足,驱邪无力,以肺气虚、肺阴虚为主。肺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易侵,气虚无力达邪,邪易留伏。肺阴虚则濡润失职,肃降无权,肺失宣肃,导致咳嗽发生。
  1.3 内外合邪,同干于肺 体质阴阳失衡,加之外邪引触,脏腑功能失调,内生五邪,内外和邪,干于肺脏,致肺失宣肃,发为咳嗽。《景岳全书》曰:“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2 西医病因病机
  西医对本病致病机理尚未明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2006年公布的Guideline中指出,感染后咳嗽的致病机理可能与呼吸道广泛的炎症及上皮细胞的损伤有关。Y.S.Cho等[2]在对吸入冷空气的慢性咳嗽患者的前瞻、队列性研究中发现,对胡椒素产生气道高反应的患者,更容易在吸入冷空气时发生过度咳嗽反射,成为对冷空气高反应的慢性咳嗽患者,表明气道高反应是导致慢性咳嗽的重要因素,这一研究结果被众多学者承认并引用。许多国内学者认为感染后咳嗽亦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有学者将感染后咳嗽的发生归为以下3个因素[3]:(1)炎症因素:由病原体作为变应原引起气道的变应性炎症,引发多种炎性介质及细胞因子分泌失衡,导致气道持续炎症,这是非特异性支气管高反应性的重要决定因素。(2)上皮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覆盖于气管腔内表面,对维持呼吸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气道上皮细胞功能失稳态或缺陷,可能是气道高反应性形成的始动机制。(3)神经因素:气道的植物神经控制复杂,包括肾上腺素能神经、胆碱能神经以及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人体内不同作用的神经―受体功能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感染引起的神经―受体失衡机制在气道高反应性产生中的作用。
  3 治疗
  3.1 中医 风邪恋肺,以祛风宣肺止咳为法,方用止嗽散加减;夹寒者加细辛、干姜等以温之;夹热者加桑白皮、黄芩等以清之;夹燥者加麦冬、川贝等以润之。肺气虚者,治以补脾生金,补脾益肺,方用四物汤和玉屏风散加减。肺阴虚者,治滋阴润肺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痰湿蕴肺者,治方用二陈平胃散加减;痰热蕴肺者,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者,方用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
  文献报导中医药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中药复方的多靶点、多生物学作用正是临床疗效特点和优势所在。李道五[4]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华盖散加味。对照组40例予镇咳宁胶囊,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疗效优于对照组。蔡建文等[5]自拟宣肺止咳汤治疗感冒后咳嗽45例,疗效显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78%,对照组为80.00%,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杨建方[6]依据《医学入门•咳嗽》“新感有疾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自拟开郁润燥汤治疗感冒后久咳42例,取得较好疗效,总有效率为95.2%。孙钢等[7]用宣清降逆法辨治感冒后咳嗽 55 例,治疗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为 92.73%,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张天嵩等[8]化裁桑杏汤、麦门冬汤、双仁散、神效散等拟定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张燕萍等[9]通过对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感冒后咳嗽的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7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方治疗较多的集中在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疗效观察。马建岭等[10]观察祛风宣肺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的疗效,分为中药治疗组40例和西药对照组(茶碱联合开瑞坦)20例,对2组疗效、病程及起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中药治疗组愈显率为75.50%,总有效率为92.50%;西药组愈显率为35.00%,总有效率70.00%。江卫龙[11]、潘红斌[12]、厉秀云[13]、于瑞萍[14]等分别拟止嗽散加减方治疗感染后咳嗽,均报道取得良好疗效。“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本方(《止嗽散》)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15]。”感染后咳嗽以止嗽散加减运用较多。其他疗法亦有综合疗法――热敏灸配合穴位贴敷[16]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的报道。更有用复方鲜竹沥液雾化吸入[17]、复方甘草口服液联合西药制剂雾化吸入[18]治疗感染后咳嗽,均报道疗效优于对照组。
  3.2 西医 西医西药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19],通常不使用抗生素。常首选抗组胺和中枢镇咳药物,其次吸入或口服激素抗炎治疗。但这些治疗方法只对部分患者有效,并会出现思睡、口干、食欲减退、恶心、便秘等副反应,停药后咳嗽容易复发。
  4 小结
  目前,感染后咳嗽的诊断及治疗尚欠缺统一标准,中西医皆有效,有时西药较好,有时中医突出,但中医治疗或中西医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用西药。虽然中医药治疗对本病有效,但有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药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较少,对简便高效的剂型、治疗方案的探讨较少。开展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有利于大家对疾病的认识加深,而对剂型和治疗方案的探讨归纳更有利于推广中医药运用,提高使用效率。对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及治疗仍有不少工作有待同道们共同努力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许文兵,刘莎.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和尝试性治疗[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9):598~599.
  [2]Y.S.Cho,S.Y.Park,et al.Enhanced cough response to hyperpnea with cold air challenge in chronic cough patients showing increased cough sensitivity to inhaled capsaicin.Allergy,2003,58:486~491.
  [3]刘玉.感染后咳嗽的发病机制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62~263.
  [4]李道五.华盖散加味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51~2052.
  [5]蔡建文.宣肺止咳汤治疗感冒后咳嗽45例[J].新中医,2009,41(6):77~78.
  [6]杨建方.自拟开郁润燥汤治疗感冒后久咳4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1(7):43~44.
  [7]孙钢.宣清降逆法辨治感冒后咳嗽55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2):27~27.
  [8]张天嵩.定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75~1276.
  [9]张燕萍.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感冒后咳嗽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698~701.
  [10]马建岭.祛风宣肺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1):67~69.
  [11]江卫龙.加味止嗽散治疗感冒后慢性咳嗽36例[J].中外健康文摘,2007,4(9):120~121.
  [12]潘红斌.止嗽散加味治疗感冒后咳嗽65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3):195.
  [13]于瑞萍.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8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4):524~525.
  [14]厉秀云.止嗽散加减为主治疗感冒后咳嗽48例[J].四川中医,2006,24(3):55.
  [15]程国彭.医学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20~�121.
  [16]徐振华.热敏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感冒后咳嗽26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49~50.
  [17]王志伟.复方鲜竹沥液雾化吸入治疗感染后咳嗽128例[J].江西中医药,2009,40(9):23~24.
  [18]韩大莉.复方甘草口服液联合溴化异丙托品雾化对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1):50~51.
  [19]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收稿日期:2010-11-16)

推荐访问:咳嗽 因病 进展 机及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jiaoxueziyuan/shideshifengjianshe/2019/0424/92933.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