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诵读中鉴赏】 楚辞鉴赏与诵读

【www.zhangdahai.com--企业公文范文】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语言的含蓄,意蕴的深邃是其最大的特点。诗歌鉴赏教学,在新课标里已作出明确的要求:在初中阶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在高中阶段,又有进一步的要求:“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诗歌的教学可以在诵读中辨析色彩鲜明的意象,体会诗中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在诵读中感悟真情,在诵读中推敲涵咏,领悟诗歌的主旨,丰富诗歌的内涵,表达独特的感悟。
   一、低声细读,辨析意象
  古人作诗讲“立象以尽意”[1],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沟通作者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便是意象,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我们可以通过低声细吟慢读,初步寻找诗歌中的意象并与作者作心灵上的无声交流。在对作品慢慢地、细细地低声诵读中,悉心领会其意象的内在含义,以及诗歌的气势、节奏乃至神韵。如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和自然,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深沉的宇宙意识。可见,“人心营构之象”和“天地自然之象”的合一,便成了诗歌的灵魂。作为诗歌中的意象便成了作者表达情志的具象载体,所以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那么,如何辨析诗歌的意象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发挥想象,串联意象。如赵师秀的《约客》,通过“青草池塘”、雨声、蛙声及约客不至的诗人等几组意象,融合在一起,透出的是诗人待客不至的孤寂失落的心情,而非“闲适恬淡”的惬意。
  (二)辨析色彩,明晰指向。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二、想象品读,渐入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与散文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情境,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创作,是作者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反之,阅读诗歌时就要透过形象感悟抽象。在诵读中我们只要抓住诗中的具体意象深入玩味,并调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就可能进入诗人为我们营造的韵味浓厚、意蕴深广的诗意的世界,心中的感受就会与诗人的思想脉搏一起跃动。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为进入情境做好准备。如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在诵读中想象“高山”“惊涛”“狂澜”“浊流”等意象所营造出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和恢弘壮丽的意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为母亲河而热血沸腾,为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中华民族而唱出心中的赞歌。
  三、模仿诵读,感悟真情
  诗乃文学之祖,艺术之根。“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2],诗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3] 所以感情是诗歌的灵魂,无情即无诗,诗歌总是把人的精神世界坦露给人看,因此,鉴赏诗歌必须要进入到诗人的感情世界。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是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人真情的前提。所谓模仿诵读,即让学生在了解诗人生平的基础上化身诗人,进入诗人的角色,反复诵读,表现出诗人的语气、语调和种种神态,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将进酒》,感情极其复杂,我们在反复诵读后会慢慢理出它的感情脉络:“愁”的几个层次--悲(人生苦短“朝如青丝暮成雪”);欢(借酒浇愁的排遣“人生得意须尽欢”);愤(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愿长醉不愿醒”);狂(“与尔同销万古愁”)全诗表达的是自信与失望,进取与消沉,悲愤与抗争交织的情怀。因此,教师在范读或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总的基调和基本的感情色彩,把自己当做李白,模仿李白,用李白应有的语气、语调一吐心中的块垒,从而体悟李白的情感。通过模仿诵读也才能理解: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诗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
  四、品析研读,推敲涵泳
  古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4],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同时,诗又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人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鉴赏诗歌不仅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其中的音乐美,也要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永美。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目的,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反复品析研读。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来看,诵读是训练语感的过程,对诗歌遣词造句的品味与琢磨,也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湘江水势之盛,“透”字描绘出江水碧绿清澈之状,“争”字写出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字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翔”字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活泼的神态。在研读中品析,在品析时研读,学生才能领悟到这些诗歌的艺术效果,学习作者的遣词之功,并内化为自身的营养。
  诗歌的鉴赏有多种方式方法,在诵读中去辨析意象、体会意境、感悟真情、推敲涵泳,只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在诵读中,我们化身诗人,去探寻诗人选取意象的隐衷,去体味意境中蕴含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激发自己的深沉之思,由作品生发开去感悟出社会人生的哲理、真谛。从诗歌中理解人生真谛,认识生活本身,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人生品味,这是文学潜能的释放,文学价值的实现,也是诗歌审美中的最佳效应。
  
  参考文献
  [1]《周易 ・ 系辞上》
  [2]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3]陆机《文赋》
  [4]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5]诗词举例见中学语文教材

推荐访问:诵读 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qiyewenhua/qiyegongwenfanwen/2019/0316/17365.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