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凉【“彷徨于无地”的女性悲凉】

【www.zhangdahai.com--党建工作总结】

  摘要:张辛欣是新时期之初女性文学的重要代表,她对女性意识进行了激烈表达,但受多方面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表达的惶惑,超越的滞重,追求的破灭三方面反思张辛欣的女性小说。探讨揭示其女性意识中的深层矛盾,分析阐释传统重负和工作异化对女性的双重压制,明确指出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精神追求的强大保障。并渴望通过反思来促进当下女性文学发展。
  关键词:张辛欣 女性意识 反思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辛欣率先发表女性作品至今,新时期女性文学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在坎坷中艰难摸索。但是在大胆张扬女性自我意识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局限,矛盾与困惑。因此于今天反思对促进女性文学发展很有必要。
   一、表达的惶惑―展现女性意识的深层矛盾
  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处于历史地表之下成为被忽略的一隅,没有言说的权利。直到近代才逐渐浮出地表拥有了女性主体意识,由对男性的惟命是从转向了自我意识大胆表达。张辛欣非常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变化并予以呈现。虽有首开风气之功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女性自我表达中存在着惶惑和悖谬―主要表现在对待自身和男人两方面。
   对待自身,一方面表现了女性独立思考和独特判断。面对自己多了内心的追问。《在同一地平线上》中我有时候突然想到:“‘我呢?’‘我上哪去了?’有时,我很想逃出去,找个安静的地方,弄清属于我自己的全部思想、愿望和追求。”⑴明确表达了女性对自身的不懈追问;面对爱情毫无顾忌大胆追求。认为“爱情是需要追求才能满足的!我知道。因为我曾经爱过,尽管那唤起我全部热情的初恋是爱错了,但我尝过爱的滋味可不是这样的!”⑵渴望轰轰烈烈的爱情;面对现实满怀渴望一往无前。“你无法代替我去争,即使我和你是一个小小整体的各自一半。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也各是一个整个的世界。”⑶展现了女性以清醒而独立的姿态勇敢的迎接生活的风雨。但另一面却截然相反显现出女性的犹疑。《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中“可是,当我不由自主的被一个人牵着走,总是想着他,愿意照他的希望去改善自己时,被自己硬压下去的、天性中的依赖感便升起来了!而那不愿对任何人诉苦,一步步努力向前爬的自信心呢?在这时刻好像不十分强烈了。然而,终究是要靠自己!这是我无可奈何的生活结论……”⑷和“我不得不走出来,”“既然走了,就得走下去。很少有人们所说的‘自豪’,更多的感到孤独,更希望得到你的保护,想要紧紧地依靠你,在精神上依靠你的感觉不是少,奇怪,是更深了……”⑸都体现了女性在处理自我,现实和他三者关系进行表达时内心的矛盾,呈现女性灵魂深处的焦灼,展露女性思想上的局限。
   对待男人,女性自我表达明显力不从心。恰如克莉斯特娃已指出的那样,女性要想进入这种为男性把持为男性服务的话语系统,只有两种途径,要么她借用他的口吻、承袭他的概念、站在他的立场,用他规定的符号系统所认可的方式发言,即作为男性的同性进入话语;要么,用不言来“言说”,用异常语言来“言说”,用话语体系中的空白、缝隙及异常的排列方式来“言说”。⑹新时期之初刚刚觉醒的女性显然不可能迅速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来对抗男性强权,却要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因此只能借用男性话语来言说与表达,以致最终不幸陷入其中造成表达的惶惑与矛盾。这表现在对男性既反抗又迎合的双重态度上。一方面对男性现状的失望。发自内心慨叹“值得去爱的男人实在太少!”⑺也有“你呀,看重我的奋斗,又以女性的标准来要求我,可要不是我象男子汉一样自强的精神,怎么会认识你,和你走了同一段路呢?”⑻对男性传统做法的不满和反抗。还有“我想,现在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高些,家庭义务、社会工作,我们和男人承担的一样,甚至更多些,迫使我们不得不象男人一样强壮!我倒常常感到遗憾的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男孩子缺乏本来应有的男子汉的性格!”⑼和“我根本不要强,而是你把我推到不得不依靠自己的路上”⑽中对女性现状的透彻洞察。这些彰显了女性强烈的主体意识。但令人费解的是竟有女性甘愿放弃自我迎合男性的另一面。“为了你,我愿意尽量地改,做一个真正的女子!”⑾放弃自我臣服于男性意识和审美标准。但这两面非常明显是相互矛盾的。女性的双重态度注定她要在保持自我与取悦男性之间徘徊彷徨。既深知生活中缺乏男子汉极度失望又渴望有个坚强的肩膀充满希望。因此女性在双重的撕扯下深陷其中,纠缠不休。
   总之张辛欣展示了女性大胆追求和急切的自我表达对备受压抑的女性来说确实具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意义。但是站在今天进行反思时应该关注到女性自我表达的惶惑与女性主体意识中的矛盾。女性的解放并不是以压倒男性为前提,因此不能仅仅把男性作为女性解放道路上的阻碍者,但也不能幻想依靠男性来实现。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男女两性携起手来以实现两性的平等、和谐为最终的旨归。因此反思其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以更为理性的方式追求男女平等对当今构建和谐的两性社会尤为重要。
   二、超越的滞重―摆脱历史羁绊的重重困难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男性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对女性进行漫长过程的“物化”。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是在清末民初,其先驱者是创办了《女报》的革命家秋瑾。后虽经“五四”发扬,但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充塞在各个角落伺机压制女性。令人震惊的不是传统女性受其摆布而是现代女性仍然借此解释自己,由此可知传统因袭重负的强大滞重和无孔不入。
   虽然张辛欣展现了女性大胆追求,但仍难以摆脱固有的时代、历史、文化的束缚与羁绊,因此作品中触目惊心地展现着沉重的历史印痕。《在同一地平线上》受大男子主义的影响,他理直气壮地因在外应付过于劳累而心安理得的享受她精心准备的热水却没有表示哪怕一个字感谢。而她为了他能高兴不时地反省自己。“不,等到我自己什么也没有了,无法和他在事业上、精神上对话,我仍然会失去他!当我没有把自我的爱好和追求当作锻炼智力的游戏和装饰品,从开始到现在,我都无法保持我和他之间的平衡,无法维持这个家的平衡。”⑿是她奋斗的宣言与呐喊。但这段独白意味深长之处却少有人提及。首先,它展示了女性自我追求的目的不是为了事业,也不是为了理想爱好,而只是为了保持和他之间精神上的对话和平衡,从而“维持家的平衡”!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家庭为了他,却唯独不是为了自己!其次,女性把自我追求当作“锻炼智力的游戏和装饰品”,看成实现家庭平衡的途径甚或手段,明显是对自我追求甚至是对自身的贬抑和轻视。“她反抗着自然和社会强加于她的命运,却又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它。她身上自相矛盾之处太多,所以她无法与世界抗争。她只能逃避现实,或仅仅进行象征性的斗争。“她唤起的每一种欲望都相应地引起焦虑;她期盼拥有自己的未来,却又对决裂过去心怀恐惧;她梦想有个男人,又不想为他所猎取。每一种恐惧之后都有欲望的蛰伏,征服令她惧怕,却又期盼着被动。她因此注定了虚假,而且有无数的借口。她命中注定为种种焦虑和欲望交织的消极情绪所折磨。”⒀展示了女性渴望摆脱传统桎梏及难以超越的现实。由此可见女性意识的孱弱及女性超越的艰难!
   传统因袭的重负已经让女性举步维艰,但强大的生活压力简直又使其无处可逃。女性走出家门迈进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份工作并以此谋生。表面上女性自由了,但实际上女性所受到的压制更加沉重和隐蔽。因为社会对女性由传统的“物化”转变为现代的“职业化”!这可以说是对女性的又一次异化。《我在哪儿错过了你》中她是售票员,老板如果不是居心不良绝不会因她是女性就特别照顾,而是以职业的眼光打量她。适合就干,不适合走人!她为适应工作的要求披上了男性外衣干练粗鲁,这是为了生活被逼无奈。但到谈恋爱结婚却要另当别论,甚至一切都变了。因为评判者不再是现代社会的老板而是传统的男性。古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模式卷土重来。因料理家务相夫教子的需要衡量女性的标准是温柔体贴。但比较这两套评价标准就不难看出它们水火不容!“假如有上帝的话,上帝把我造成女人,而社会生活,要求我象男人一样!我常常宁愿有意隐去女性特点,为了生存,为了往前闯!不知不觉,我变成了这样!”⒁这是女性对职业化对自身异化无奈的坦白;“我以为那只是一件男式外衣,哪想到已经深深渗入我的气质中,想脱也脱不下来!”⒂是职业女性面对家庭要求的普遍困惑和深深迷茫。
   由此可知,女性生存之艰难在于传统和现代双重标准的压制与束缚。而女性在夹缝下的呐喊是微弱细小的,追寻是困难重重的,超越是遥不可及的。
   三、追求的破灭―缺少物质支撑的黄粱美梦
  梦是欲望的幻化,《我们这个年纪的梦》消解了梦的迷幻色彩,无情甚至残酷地展现了梦的破灭。爱情是文学不曾中断的一条红线,《我在哪儿错过了你》却呈现了爱情的破灭。婚姻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基本条件。但《在同一地平线上》无情地宣告了婚姻的破产。而从主题的延续性来看可以把它看作是《我在哪儿错过了你》的续篇或姊妹篇,因为它恰好探讨爱情之后的婚姻问题。如果说梦可有可无,爱情是奢侈品,那么婚姻应该是必需品了吧。然而张辛欣秉承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毫不留情的宣判它的破灭。对其原因众说纷纭但其深层原因却难以忽视:过分重精神轻物质。
   八十年代初我国走出“文革”实行改革开放,面对千变万化日新月异的世界,激动兴奋之时跃跃欲试甚至敢为天下先者比比皆是。但在穷困贫弱的物质现实和丰富活跃的精神需求的巨大反差下,仍然沿袭过分重视精神而压抑物质的传统做法盲目相信精神是万能的。最终因为缺少坚实物质力量的支撑,再美丽的精神追求也就难逃历史发展的既定宿命。正如李青春所说“为什么自两汉以降的传统文人,即使像司马迁般尖锐,王充般求实,阮籍、嵇康般狂放,范仲淹、王安石般求新,二程、朱熹般自负,李贽、何心隐般胆气,黄宗羲、王夫之般博大,都未曾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何以现代的知识分子有如此大的气魄呢?这很明显:一切都源于西方文化的进入。简单说,完全是由于西方强大的物质力量摧毁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信心。”⒃表现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她拥有女性意识憧憬爱情,因婚后生活贫乏加深了对他的怀念。当她知道儿时那个漂亮的小男孩就是空有极柔和的声音却居心叵测的同事,就是在她调工资时阳奉阴违、把她的早退问题说成是政治学习态度问题的头儿,就是一眼瞧不见就可能往她锅里吐唾沫的、把外套晾在她精心养的豆芽上讨厌至极的邻居时梦醒了。但是静心细想就可知倪鹏巨大变化原因在于生活中缺少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强大的生存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中被逼无奈束手就擒!可悲之处却是他亲手扼杀了她的美梦却是对自己儿时梦想嘲讽不经意间的无意之举。但在她梦醒时刻脆弱的女性意识也遭到了难以估量的重创。
   再如《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虽大谈他们共同的精神追求但也没有忽视物质力量的决定性作用。表面上他是希望她要强但文静,而实际上却是因生存环境不同而造成审美的迥异。对于一个在山路上挑水或扛百余斤麻袋上垛,一个失败了只能自己面对自己绝无依靠和安慰的她来说生存才是最重要的!而他却是在我国远洋事业刚刚开始大有作为时踌躇满志,为实现航海的伟大梦想而激动。因此他不可能切身的体会到她艰辛才有“真没想到!你的剧本写的那么清新、那么美,你却是这样儿!”⒄的感慨。他们的美好爱情注定错失,因为他们都生活在现实中而不是童话或者影视剧中可以只考虑爱情不考虑生活!而这仍在印证着物质决定精神,盲目夸大精神作用的荒谬性。这可以通过日本厨川白村的精辟论断得到佐证“就是因为没有合理底生活的根柢,不彻底于物质主义、权利思想,总是希求着与肉无关的灵的生活,被拘囚于浅薄脆弱的陈旧的理想主义的缘故。”⒅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女性要实现自我飞翔是困难的。面对滚滚红尘的市场热潮,目睹广大女性生之艰难,反思已变得尤为迫切。从张辛欣的小说入手探讨了女性表达的惶惑及所蕴含的深层矛盾,呈现了传统与现代重压下女性意识中滞重的历史印记,解析了过分压抑物质强调精神导致追求的破灭。但不禁要问女性寻取解放,实现自我的出路在哪里?身在传统与现在之间,走回去来路早已被亲手斩断;向前走却要经受双重力量的掣肘与纠缠。但别无选择只能一路走下去,只能靠自身艰难探索寻找出路。但面对现实,思考现实,从现实出发无疑会减少求索路上的坎坷与颠簸。
  
  参考文献:
  [1]张辛欣.我们这个年纪的梦[M].在同一地平线上[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95页,第107页,第51页,第174页,第108 页
  [2]张辛欣.我们这个年纪的梦[M].我在哪儿错过了你[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6页,第25页,第5页,第15页,第13页,第27页,第27页,第31页,第13 页
  [3]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4]「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西苑出版社,2009年,第143页
  [5]李春青.在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反思[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6]「日」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M].鲁迅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96页

推荐访问:悲凉 彷徨 女性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angjiangongzuozongjie/2019/0319/2384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