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阳光将心烛点亮|点亮心烛

【www.zhangdahai.com--党建工作总结】

  "过去,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精神病曾一度被认为是“鬼上身”,为了驱赶、消灭病人身体里的“恶魔”,人们往往对其百般虐待,甚至残害。直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皮尼尔提出解除病人的枷锁,并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精神病病人,从而改善了对精神疾病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精神病在诊断和治疗方法中的暴力成分也已渐渐褪去……
  
  拨开“被精神病”的阴霾
  近些年,各大媒体相继披露了多起以精神病名义侵犯公民权利的案件,使得我国精神病的诊疗备受热议。而2010年10月10日,由多名法律界人士联合发布的一份《中国精神病收治制度法律分析报告》中提出,我国精神病收治制度存在着巨大缺陷,精神病医学理论也存在“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谬误,每个人都面临着“被精神病”的风险。此番言论一出,立即掀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关于精神病病人的司法保护体制尚不健全,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或个人钻了司法空子,滥用职权、徇私舞弊,造成一系列“被精神病”事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毕竟是个别的极端案例,其中潜藏着上访纠纷、财产纠纷、家庭矛盾等错综复杂的问题,而并非简单的医学问题。
  
  FP记者:据我所知,人们针对精神病诊断的一些质疑,多将矛头指向精神病没有辅助检查仪器,也就是说,精神病没有客观科学的数据可作参考。那么,在进行精神病的临床诊断时,主要遵循什么原则呢?
  
  张主任:
  目前,广泛使用的精神病诊断标准有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主编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
  以CCMD-3为例,该标准将精神疾病概括为九大类,包括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和神经症等等,系统地从症状标准、严重标准、病程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四个方面,明确了不同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在症状标准的判断上,如有的病人存在感知障碍,总嫌别人关门的声音大,嫌别人走路的脚步重,感觉自己心脏跳得厉害等,这种现象常见于神经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虚弱病人;还有的病人感知到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能听见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声音,如有人跟他讲话、有人议论他、有人咒骂他、有人命令他去做某件事情等,这种情况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
  其实,大家平时所了解的精神病,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名称,它包括许多病种,多指功能性精神疾病。在这些疾病中,有的病因明确、症状较典型,有的病因未明、症状复杂,并且各类精神病的病程和预后也大不相同。当前,精神病的诊断仍然是依据明显的病理心理状态,即精神症状,诊断过程建立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之上,属于临床诊断。其过程主要有资料的搜集、分析客观资料以及作出结论几个阶段,具体包括:全面可靠的完整病史,系统、仔细的体格检查,详细的精神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这些信息是建立正确诊断的基础,对确保诊断的正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精神病的诊断中,详细听取精神病病人及其家属和同事提供的病史,对病人进行认真的检查,仔细观察其仪态、动作、语言、思想、情感和一切行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强制医疗=蹲监狱?
  西方国家在精神病病人的权益保护上有严格的法律制约,譬如美国法律规定,只有当病人表现出对他人或自身采取危险行为的倾向时,才允许对其进行拘束。并且,拘束只能限于评估病情目的,一般不超过72小时。如果需要继续拘束,必须得到法院的许可命令。但是,目前我国法律没有这样的硬性规定,这就给精神病的收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国内一些法学专家指出,强制医疗剥夺了病人的人身自由,而社会舆论也一边倒地予以“声援”,甚至有网友调侃说:“在我看来,被关在精神病院里治疗,比蹲监狱还要难过,监狱里的犯人大多是有刑期的,但在精神病院里,病人却连这点盼头都没有。”
  
  FP记者:针对精神病病人是否应该强制医疗这个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医学界和法学界颇有争议。对此,您是怎么看待的呢?医院在收治这类病人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呢?
  
  张主任:
  首先要肯定的是,这反映我国公民人权意识的普遍提高,是件好事。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了解到: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地区之间的医疗卫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社区医疗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一定差距,所以不能简单、片面地以法律标准加以判断。其次,由于精神疾病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病人在很大程度上有认知障碍。如果把未完全康复的病人推向家庭,不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生活负担,也可能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一般来说,病情较轻或稳定期的病人,如果能配合治疗并坚持服药,就不必住院。只有特殊情况,如病人急性发病,出现入睡困难、易发脾气、自残或伤人、毁物、扰乱社会治安等行为,才会对其采取保护性住院或强制住院措施。
  抗精神病药,会使人变傻?
  由高仓健主演的经典影片《追捕》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横路敬二因为被强制服用了抗精神病药,结果变成一个任人摆布的“傻子”。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也有这样一种印象:精神病病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会变得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许多病人及家属也因此认为,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智力下降;长期下去,人会变得呆傻。于是,病人在病情得到控制出院后,不愿意接受药物的维持治疗,或家属擅自对其停药,导致病人病情反复。
  
  
  FP记者: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抗精神病药有哪些呢?是否会对智力造成影响呢?
  
  张主任:
  目前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包括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舒必利、泰尔登、甲硫达嗪、五氟利多等;第二类为非传统抗精神病药,也称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氯氮平、阿立哌唑等。前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的疗效受到广泛肯定,但不良反应较大,包括过度镇静(如氯丙嗪)、锥体外系反应(如氟哌啶醇、五氟利多),服药剂量难于掌握,往往影响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后者对精神病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都有疗效,除氯氮平外,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很少产生过度镇静作用(如利培酮),使用方便。
  其实,多数抗精神病药在疾病的急性期,由于用药剂量较大,出现的不良反应可能较重,表面上看病人有些呆傻,但实际并非真的变傻。随着病情逐渐好转,药物逐渐减量,不良反应会逐渐消失,病人的智力不会受到影响。此外,当病人出现行动缓慢、表情呆板等情况时,还可以请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品种,或加用能减轻其不良反应的药物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病人的症状。
  电击疗法,没那么可怕
  在精神病医院里,病人经常会因为幻觉或情绪激怒而冲动伤人,这时,医生会开出临时医嘱“ECT”,即电击疗法。对于电击,很多人都心存恐惧。而各种影视作品中所演绎的电击时那种可怕的痉挛,更是让人触目惊心,这也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人权和医学伦理的深思。
  FP记者:您是怎样看待电击治疗的呢?它的治疗原理是什么?有何不良反应呢?
  
  张主任:
  早期的电痉挛治疗,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使用减低痉挛阈值的化学制剂,诱发全身性痉挛发作,来治疗某些精神病性和抑郁性障碍,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是,这种方法操作困难,且病人非常恐惧,难以忍受。1938年,乌格・切莱蒂(Ugo Cerletti)和卢西奥・毕尼(Lusio Bini)对其加以改进,用电流诱发痉挛发作,这种方法安全简便,能被多数病人接受。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国际上对传统的电痉挛治疗进行了改良,即在电痉挛治疗前加用静脉麻醉药和肌肉松弛剂,称之为改良电痉挛治疗(MECT)。利用肌肉松弛药使骨骼肌松弛,病人的抽搐现象明显减轻,但大脑内依然有癫痫样放电在发挥治疗作用。由于治疗过程中不再出现痉挛,病人的恐惧感和不良反应得以减轻,避免了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大大改善了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甚至有许多病人接受MECT治疗后,醒来时表示不相信自己经历了这个治疗过程。因此,MECT问世至今,被广泛应用。
  当然,与其他治疗方法一样,MECT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其中以头痛、恶心、呕吐较为多见,一般无须特殊处理,严重时可对症治疗。此外,有研究发现,精神病病人在接受电疗后,可能出现明显的记忆减退。但一般认为,MECT对记忆的影响是短暂、可逆的,多在停止治疗后6个月内恢复,无须进行特殊处理。
  治“心病”,还须一些“心药”
  根据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美丽心灵》,感动了无数人,也让该片几乎包揽了2002年电影类的全球最高奖项。片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爱的力量:因为爱丈夫,纳什的妻子没有让这位天才数学家在医院终了余生;也正因为爱妻子、爱家庭,纳什从未放弃努力,最终战胜病魔,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有时候,爱可以填补精神上的缺憾,抚平心灵的伤口。
  FP记者:我们知道,精神病病人的情感都比较脆弱,容易激动。那么,家属在照顾这类病人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张主任:
  1.家人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承担起照料病人的义务,督促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到医院复查,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活动,及时向医务人员反映等。
  2.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病人每天有9~10小时的睡眠,因为睡眠不足也易引起病情复发。
  3.病人要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不喝浓茶或咖啡之类的饮料,控制烟酒摄入,因为这些物质会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
  4.理解病人可能出现的不可理喻的行为或思维,宽容地对待病人,不过分指责。
  5.帮助病人树立信心,鼓励病人多参加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多与外界接触,让病人走出家门、上街购物、上班、交朋友,这有助于他们恢复社会功能。
  6.帮助病人疏导心理压力,在他情绪低落忧郁时,多加安慰引导。
  7.尊重病人的尊严和人格。一般来讲,应以自然而然、不大惊小怪的态度与病人交流,以理解病人的方式,对其表示同情。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方式与之打交道,以免加重病人的自卑感、羞愧感和忧郁感。
  忙里偷闲,为心灵减压
  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一个人能够积极地面对、因势利导,压力可以变成激励、动力;而如果一个人无法承受压力,则会被压力击垮,一蹶不振。生活中的压力无处不在,但又不可避免,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适时地放松、排解压力,这样才能确保身心健康。
  
  FP记者:您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日常减压的方法吗?
  
  张主任:
  倾诉减压法。如果你面对困难孤立无援,或被悲伤、愤怒、烦恼、恐惧等情绪所包围时,可以选择向亲朋好友进行倾诉。即使一次很短的电话交谈,也胜于服用一包镇静剂,在他们的开导下,不良情绪会得到很大改善。
  音乐减压法。听音乐是最简单的消遣方式。轻松的音乐有助于缓解压力,美国心脏学会有报告指出,音乐不但能使人心情飞扬,还有强化心血管的作用。
  运动减压法。运动可刺激天然抗忧郁激素――脑内啡的释放,减轻压力。有氧运动还可以促进身体新陈代谢。打打球,跑跑步,运动一下,满头大汗之后,你也许会发现,心情也随之好起来。
  大笑减压法。研究发现,笑声能刺激大脑产生类似麻醉的镇静止痛作用,健康的开怀大笑,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而全家人一起欣赏一部令人捧腹的喜剧电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110209】
  张延赤
  主任、副主任医师、公共卫生硕士
  现任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广东省医师协会人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医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兼职教授,武警广州指挥学院客座教授。
  从事精神心理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年,对临床各类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抑郁症、强迫症、睡眠障碍、婚姻和性心理问题、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各类神经症的诊断和治疗。
  所在科室: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 心理行为医学科
  出诊时间:每周一、三,上午8:00~12:00,下午14:00~17:30"

推荐访问:点亮 阳光 将心烛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dangjiangongzuozongjie/2019/0422/89480.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