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之浅析: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

【www.zhangdahai.com--酒店工作总结】

  关键词:《金匮要略》;治未病;浅析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55-01   
  在《内经》、《难经》的思想基础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脏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传的规律,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邪是产生疾病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秉承《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仲景从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强调未病之前当重视养慎,即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一是节制房事,勿令竭乏;二是注意饮食有节.避免偏嗜;三是避免邪风、虫兽、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的伤害,即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忏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未病之时,内养正气,使气血流畅,阴阳平衡,外慎邪风,内适起居行为,使人顺应自然,与客观环境相协调,抗病力强,虽有不正常的气候,亦不会伤人致病,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反之,若五脏元真之气衰弱,营卫失调。抗病能力减弱.则易遭受“客气邪风”的侵袭,导致疾病发生,《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 有病早治
  
  若一时不慎,感受病邪,疾病发生的初期,就应及早采取措施,积极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这属于治未病的另一层含义。《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以免病邪深入,病情加重,使患病之体早日康复,此即强调疾病的早期治疗,它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治者治皮毛”的早期治疗观点。又如肺痈“始萌可教,脓成则死”,强调早治者预后良好;再如“欲作刚痉”、“欲作奔豚”,在疾病将发未发之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病痛,缩短病程。另有云“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为胸痹轻证的证治,而仲景却设二方以治之,可见仲景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高度重视。
  
  3 既病防变
  
  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有着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传变的五行乘侮亢害关系。因此,在诊治疾病时。仅对已病脏腑进行治疗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规律,准确预测病邪传变趋向,对可能被影响的脏腑加以固护,采取预防措施,以阻止疾病传至该处,终止其发展、传变。仲景以肝病为例,系统地阐述了这一传变规律,提出了治肝补脾,防止传变的原则,《金匮要略》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肝之病,多传变至脾,治疗当“先安未受邪之地”,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以防疾病传变,加重病情。后世广为应用治疗肝郁血虚之逍遥散的配伍,即来源于此,方用柴胡、当归、白芍疏肝养血;白术、甘草、茯苓等健脾以防木郁克土。此外,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的方剂中,同样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如多数方剂体现了重视温补脾肾。这是张仲景为防杂病后期出现脾肾虚衰之证,影响其他脏腑,导致久虚不复,甚至病情变化,而采用的调补脾肾、扶正祛邪之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从祖国医学整体观和辩证唯物史观出发,全面地、科学地阐述了何谓治未病,怎样治未病,精辟地论述了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和传变的规律以及怎样“防患于未然”。其学术思想,从摄生防病基础上发展到了治疗医学的预防方法,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实际上亦是现在的各类疾病学、治疗学、保健及预防医学的理论方法上的奠基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并对临床有独特的指导作用,使后世医家深受启发。在临床实践中,如果能够掌握脏腑经络先后病的转变规律,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因此,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推荐访问:金匮要略 浅析 思想 治未病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zuozongjie/jiudiangongzuozongjie/2019/0423/90956.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