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痰管连接注射器灌肠_吸痰管灌肠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观察

【www.zhangdahai.com--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吸痰管保留灌肠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方法 将6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保留灌肠方法,观察组采取60 ml注射器衔接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并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插管深度及灌后的体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药液外溢明显减少,总有效率明显增高。结论 应用吸痰管保留灌肠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减少药液外溢,延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利于药液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从而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护理效果。�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吸痰管灌肠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为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主要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和腹痛,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1]。病变以溃疡为主,多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临床突出表现为腹痛和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等常为发作的诱因。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剧。由于其病程和治疗时间较长,恢复慢,易复发,给患者带来身心不适[2]。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护理日趋引起重视。但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着药物在肠道的保留时间较短、外溢明显的缺陷,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且病变部位、插管深度及灌后的体位,也直接影响其临床疗效。针对以上问题,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采用吸痰管保留灌肠方法治疗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明显提高,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科室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住院治疗的68例UC患者,其中男32例,女36例,年龄30~60岁,病程3个月~15年,病变部位多为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吸痰管方法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行传统保留灌肠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及病变部位、护理措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用物准备 观察组备60 ml注射器1个、吸痰管1根、100 ml盐水1瓶、石蜡油等。�
  1.2.2 药液配制 首先将盐水40 ml加热至50℃,然后将柳氮磺胺嘧啶2 g、云南白药1 g、蒙脱石散3 g、爱迪沙0.2 g充分溶解再加上双黄连20 ml,凉至39℃~41℃备用。对照组按常规保留灌肠所必备的用物准备。�
  1.2.3 操作方法 观察组:①灌肠安排在患者晨起洗漱完毕或睡前进行,嘱患者排空二便并做好休息前的一切准备,取左侧卧位;②将配制好的灌肠液链接吸痰管,准备插管;③按常规灌肠法操作,根据纤维结肠镜术所提示的病变部位而调整插管深度、灌肠液速度:①插管深度:直肠炎插管深度为7~10 cm,乙状结肠炎插管深度为13~15 cm,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炎症插管深度为15~20 cm,到达所需深度后,用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②注药速度:直肠炎或乙状结肠炎以10cm�min注入,乙状结肠以上部位以15ml�min注入,以患者感觉下腹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灌肠完毕,将吸痰管末端抬高,让管内药物全部灌入肠内[3]。然后拔出吸痰管,嘱患者抬高臀部,根据病变部位转换灌肠后体位:直肠炎,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炎,臀部体位抬高10 cm,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观察灌肠后第1次排便时间,即为保留时间[4]。2次/d,每3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或结肠镜检查结果判断疗效。对照组使用的药物与观察组相同,按《护理学基础》中保留灌肠方法进行,方法略。�
  1.2.4 疗效标准[5]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正常,观察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充血,无溃疡形成,大便检查正常。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无改善。�
  1.2.5 统计学方法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灌肠外溢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UC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愈21例(55%),有效14例(37%),无效2例(5.2%),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治愈6例(20%),有效14例(47%),无效10例(33%),总有效率为67%。68例UC患者均在治疗30 d后评定治疗效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016,P<0.05)。�
  2.2 两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及灌肠外溢比较 两组药物肠道保留时间以4 h为界比较,观察组小于4 h 2例(5.3%),4 h例数14例(36.8%),大于6 h 22例(57.9%);对照组小于4 h 22例(73.3%),4 h例数5例(16.7%),大于6 h 3例(10%)。灌肠液外溢观察组3例(7.89%),对照组13例(43.3%)。观察组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明显延长,灌肠液外溢明显减少,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1,P<0.01)。�
  3 讨论�
  3.1 吸痰管灌肠法,可明显的提高患者的舒适感。吸痰管管腔细,刺激性小,前端圆滑,柔韧适度,对肛门括约肌及直肠肠壁刺激性小,易于插入肛门,减轻了患者痛苦及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患者易于接受[6],传统灌肠法由于普通肛管质地较硬,管腔大,管壁厚,易损伤直肠黏膜,患者明显感觉不舒服。�
  3.2 吸痰管灌肠法,可明显的减少药液外溢。因吸痰管细可达乙状结肠或直肠中段等部位,能明显减少药物外溢,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肛管灌肠由于普通肛管质地较硬,管腔大,不易越过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灌肠液常潴留在直肠内,对肠壁产生压力刺激,引起压力感受器兴奋,造成降乙状结肠收缩,灌肠液停留时间缩短,由于肛管插入深度不够或肛管及灌肠液刺激引起肠痉挛[7],易发生药液外溢。�
  3.3 吸痰管灌肠法,可提高药液在肠道的保留时间。因用注射器直接衔接吸痰管,压力小,又能严格控制灌肠注药速度,使患者在灌肠中无便意感,明显使药液在肠道保留较长时间,以充分发挥药物疗效[8]。�
  3.4 采用吸痰管灌肠法灌肠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能尽快改善患者的症状,使药液能充分发挥药理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吸痰管灌肠法,可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药物外溢,控制注药速度,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增加药物与溃疡面的广泛接触,利于药物吸附,充分发挥药物作用,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5.�
  [2] 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46.�
  [3] 皮惠金,王彦华.双腔气囊管的研制及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00,6(4):246.�
  [4] 魏超容.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的影响.护理学杂志,1999,14(4):239.�
  [5] 彭勃.中西医临床消化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13-319.�
  [6] 钟彩莲,李艳芳.改进灌肠方法治疗肠道疾病的护理观察.中原医刊,2006,33(5):89.�
  [7] 张小平.对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时几个问题的处理.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40.�
  [8] 张凤清,方军.肠息肉摘除术后中药灌肠预防复发的疗效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00-201.

推荐访问:溃疡性 灌肠 结肠炎 护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xindetihui/2019/0405/56721.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