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观察_治疗哮喘哪最好

【www.zhangdahai.com--教育公文写作】

  [摘要] 目的 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儿童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25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位敷贴治疗,敷贴背部大椎穴、双侧肺俞及双侧膏肓穴,连续贴3d为1个疗程。对照组10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控制65例,显效36例,有效26例,总有效率为84.67%;对照组临床控制20例,显效26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哮喘发作是因痼痰内伏、外邪触动而发病,如《景岳全书》[2]云:“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秦景明《证因脉治》[3]云:“哮喘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遇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由此可见哮喘发病的主因在于痰饮留伏,而伏痰的形成又与小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痰之本水也,源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末肺也,贮于肺。因此,防治哮喘要化体内伏痰而除哮喘宿根。
  穴位敷贴方由生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按3∶4∶4∶4构成。方中白芥子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能辛温走散,利气机,通经络,化寒痰,逐饮邪,能温宣肺气,以化寒湿凝结之痰,而有豁痰利气之效。其性走散,可透达经络,善搜“皮里膜外之痰”,朱丹溪说:“皮里膜,非白芥子莫能达”。《本草经疏》[4]记载:“白芥子味极辛,气温。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隔寒痰,冷延壅塞者殊效”。细辛味辛性温,归肺、肾、心经,其性辛温香窜,性温而烈,又能内化寒饮,并能开窍,善于止痛,为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身痛、肺寒停饮、痰多咳喘等证的要药。与白芥子合用加强全方祛除寒痰伏饮之功效。延胡索味辛性温,归肝、脾、心经。既入血分,又入气分,有较强的活血行气止痛之用,使气行而水行。《本草纲目》云:“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选用延胡索,一方面可佐助行气散结化痰,另一方面可缓解白芥子发疱引起的疼痛,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所含延胡索乙素有解痉、镇痛等作用。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能攻逐水饮利大肠,宣通肺气,用于胸腹积水、痰饮积聚、逆气喘咳等,《本草纲目》谓甘遂“泻隧道之水湿,又通调水道,宣通肺气”。
  在选穴上,我们选用背部的腧穴:大椎、肺腧、膏肓穴。《素问.咳论》曰:“治脏者,治其腧。”《理瀹骈文》云:“五脏之系在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因此,临床应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哮喘时,大多医家均选用上述穴位加减。大椎穴为督脉穴,亦为手足三阳经所交会之穴,能疏风解表、清热通阳,有振奋阳气、补虚之功,敷大椎穴寓“春夏养阳”之意。肺腧穴,足太阳膀胱穴,为肺之背腧穴,是肺卫经气输注所在,与肺卫关系最为密切。可宣通肺气,补气平喘,调和阴阳。膏肓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膏肓穴其膏生于脾,肓生于肾,二者皆发于四椎旁,穴当其处,故可益后天之气、补先天之精。
  综上所述,穴位敷贴法通过敷贴药物的直接作用与敷贴穴位的脏腑调理作用,共化体内伏痰,调理脏腑阴阳,增强脏腑功能,从而减轻哮喘的发作,甚至治愈哮喘。实践表明,穴位敷贴治疗哮喘能有效缓解病人症状,减轻发作程度,且该方法简便易行,治疗费用低,能被广大患者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育智. 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J]. 中华儿科学杂志,2004,42(2):100-102.
  [2] 张介宾. 景岳全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67-68.
  [3] 秦景明. 证因脉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8-101.
  [4] 缪希雍. 本草经疏[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94.
  (收稿日期:2010-01-07)

推荐访问:敷贴 穴位 临床 观察

本文来源:http://www.zhangdahai.com/gongwendaquan/jiaoyugongwenxiezuo/2019/0421/87164.html

  • 相关内容
  • 热门专题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 Copyright @ www.zhangdahai.com 大海范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黔ICP备2021006551号
  • 免责声明:大海范文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并不带表本站观点!若侵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48小时内删除!